全本小说网 > 汉世祖 > 第167章 香料之路、魏王奏章

第167章 香料之路、魏王奏章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汉世祖 !

    崇政殿内安静极了,精致的宫灯布置在各处,释放着柔和的光芒,空气中也弥漫着少许沁人的薰香,主要原料来自于南洋,由宫中制香大师精心调制。

    大汉的香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到当代已然进入成熟期,体现着礼仪之邦的内涵,市场相当繁荣。

    大汉的香料,除了麝香产自本土之外,基本都来源于域外,过去,主要通过西域的丝路商道输入,在汉黑和平的十年期间,大量香料涌入,对经营此道的人来言,那是一段黄金时期。

    而香料,也是少数需要大汉从外部获取的货物之一,由于稀缺性,其中的利益自然可观。而有香料制成的香品,是宫廷、贵族、官僚、宗教、祭祀的必需品,也一直属于奢侈品。

    同时,有些香料还具备医用及食用价值,这与大汉的饮食文化,也是相辅相成的。用途广泛了,这市场自然就大了,一度是供不应求,价格也相当高昂。

    而大汉香料市场的大繁荣,其中最显着的标志,便是对南洋的开拓,大量南洋地区出产各色各异的香料,被南下的拓殖商民发掘,然后输入国内。

    这极大地丰富了大汉的香料种类与数量,市场也得以迎来一个大爆发。当年,陶谷编纂了一本《清异录》,这是一本大汉百科全书,在后续的增补中,添加了各种香料五十六种,而到开宝二十一年,已达七十二种。

    丁香、肉豆蔻、胡椒等南洋特产,也开始融入大汉的香料及饮食文化,一些稀有香料更是受到上层主流社会的追捧。

    而随着大量南洋香料的输入,大汉过去对香料需求的饥渴也得到了缓解,但同时也彻底激发了整个市场,刺激了大汉士民对香料的消费。后续的发展,使得需求与供给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

    前些年,甚至出现香料价格降反升的情况,各种香制品,开始进入大汉的千家万户,使其使用范围不再仅限于贵族官僚、巨商豪富,即便是一个平民百姓,紧紧荷包,也能用上达官贵人们享受的东西,哪怕则品质上有所差距。

    在繁荣的海外贸易中,香料是最主要的商品之一,说南洋航线是香料之路也没有太大问题,海风都吹不散飘扬在大洋上的香气。

    每年都有上百艘往来于大汉与南洋的香料船,但即便如此,大汉每年对香料的需求量仍在增长。

    使用香料的群体,大部分都在城镇之中,而过去的三十年,大汉的城镇化进步是极快了,要完全填补这个市场,显然还需要时间。

    而围绕着香料,也形成了一整条的产业链,并逐步扩大,大量参与到香料贸易商民商户,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香料作坊,在近十年内,各地甚至涌现出了一批技术高超的制香大师,声名远扬者直抵京师,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

    宫廷向来是香料的消费大户,并且在规格与质量上要求颇高,每年宫廷开支中,就有一大笔是用在此项事务上。

    由于刘皇帝好清澹,因此宫廷制香,也都是趋于刘皇帝的喜好,也由此引发了一股小清新的潮流。

    此时,萦绕在鼻间的香味,便突出一个清新澹雅,让人心旷神怡,同时具备提神醒脑的效果。

    殿内,刘皇帝安坐御桉,手里拿着一道奏章,埋头阅览,已有片刻,太子刘旸则如寻常时候一般,毕恭毕敬地侍立在下。

    又过了一会儿,刘皇帝放下奏章,抬头,面上若有所思,道:“对于刘旻此奏,你有什么看法?”

    西域战事,随着杨延昭挺进疏勒,轻松攻占领后,便基本进入休战期,刘旻主动叫停了西征的步伐,压下了继续进攻的声音。

    至此,已然快三个月时间了,虽然中间发生了一些黑汗人南下袭扰的情况,但都无关痛痒,在刘旻的布防下,黑汗的袭扰都被阻挡回去。

    再加上,被大战侵袭过后,龟兹以东的地区,一片凋敝,黑汗人就是袭扰,也没有太多有价值的攻击目标,而倘若深入,那就可能落得过有来无回的结果。

    而在这段时间中,刘旻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安抚军心、民心与组织恢复生产上。兴建堡垒,修缮城池,开垦田亩,划分牧场,那些回鹘、末蛮部落人口,都被强制纳入汉军的统治秩序之下,在有限的民力基础上,刘旻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不过,几个月后,也到了一个瓶颈,地盘太大,人口太少,生产资料不足,组织能力也不足,尤其是官吏不足。

    关于西征的持久战略,刘旻此前就已经上奏过了,经过朝堂的讨论,批复同意,缓一缓也好,尤其对一些并不认同讨伐黑汗国的大臣来说,如果能就此结束战争,让黑汗承认当下的行驶与结果,那便更好了。

    而刘旻能主动考虑到国家的消耗,朝廷的困难,就更得认同了,不少大臣都在夸赞,魏王心怀国家,顾全大局。

    至于刘旻此番来奏,除了系统详细地阐明西域的情况以及他的固疆策略之外,目的很简单,向朝廷求援。

    不过,不再是大军军需了。此前数月的全力供馈转运与战场缴获,加上杨延昭从于阗国敲诈了一笔粮食,西征大军的储备,已经足够他们过完整年了。

    仅从粮食这一基本需求来看,目前的西征行营,压力并不大。但是,放到整个安西,要完成那些经营储备,就不免困难了,而新垦殖开拓的地区,也需要时间迎来收获。

    刘旻此番向朝廷讨要的东西,主要有三:一是各种生产资料,以农具、铁器、种子为主,牲畜什么的,倒是次要,西域什么都缺,畜力还是发达的。

    二是基层官吏,随附而来的,有一份刘旻对新占土地的建置区划,需要不少官吏填充进去,以完善朝廷对当地的统治体系。

    三则是人口,这是西域最为紧缺的,自尹州至疏勒数千里土地,人口不足百万,即便有大量的荒漠流沙,但精华地区,仍旧是地广人稀,刘旻急需人口填充,这是消化吸收这些土地最有效的办法。

    对于刘旻的这些请求,刘皇帝此时态度不明,而是询问起刘旸。刘旸呢,显然早有准备,闻问,几乎不假思索道来:

    “儿以为,六弟所拟策略,虽是以征伐黑汗为目标,然堪为长治久安之道,若是不能行巩固之事,即便拓地千里,那也有如空中楼阁,稍有风波,便有可能坍塌,得而复失。

    六弟能够冷静地看待汉黑战事,为减轻朝廷负担,为保土固疆,这都是值得认同的。因此,儿以为,六弟此奏,可以批复,并予以支持!”

    听刘旸持如此态度,刘皇帝脸上露出了点笑容,道:“我儿确实是历练出来了!”

    这话既在夸刘旻,也在夸刘旸。对于刘旻提出的西域治策,刘皇帝当然还是认可的,或许在他看来,刘旻能够结合西域与朝廷的实际情况,冷静地做出判断决策,并付诸于行动,这比他拓地两千里更令人欣喜。

    事实上,冷静下来的,又何止是刘旻,经过这么长时间,刘皇帝那发热的脑袋终于清醒了一些,理性再度占据了决策高地。

    以当下的条件,在数千里之外,去掀起一场灭国之战,怎么看都不像是理智的行为。更何况,如今的西域,毕竟不是千年之前那种小国并立的离散状态,打这一个收复故土的口号,说服力终究不那么高。

    对于绝大多数的大汉士民来说,他们根本不关心西域,而西征以来的进展,龟兹城下的血流成河,都让刘皇帝不得不改弦易辙。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西征显然是亏本的,并且亏得很大,及时止损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只不过,当初话说得太满,表现得太坚决,让他自食其言,颜面上过不去,因而,一直没有下达收兵的诏令。

    因此,在刘旻于西域开始放缓战争节奏时,刘皇帝并没有隔着数千里搞微操,去一道催促战令什么的。

    甚至于,对于一些朝臣提出的,到此为止的提议,刘皇帝也是不置可否。刘旻这一道关于西域的政治军事策略传来后,实则已经符合刘皇帝的意愿。

    至少,这场西征,拓地两千里,天山以南,尽归大汉,颜面上够好看,也可以满足了。

    “一边打仗,一边建设,似无不可......”刘皇帝这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