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悦农门 > 第190、191章

第190、191章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悦农门 !

    二章合一,含4月17日补更。

    张四娘被那热气腾腾的面条所吸引。

    对,做出来就是这样的面。

    “姑娘,来一碗吧……”声音嘎然一止,“是你?”

    “爹,你怎么了?”

    张四娘听到问话,这才移开目光,竟是绿云父女两人。

    “啊,真是巧了。绿云姐姐。”

    绿云一怔,呐呐道:“是四娘?”

    绿云爹也不做那生意了,直拉了绿云的手,拜了下去,“多亏当日姑娘慷慨馈赠,给了我父女两人一条活路。”

    绿云知面前的这个小姑娘便是张四娘了,随着父亲拜了下去。

    张四娘忙扶起两人,“李叔,绿云姐姐,快快起来。”

    “当日也不过是举手之劳。其实,你们走后,我的心也一直惴惴不安。生怕自己的举动恼了你们。”

    张四娘并没有忘记李大叔当日拒绝周正银子的事情。

    李大叔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一文钱也能难倒英雄汉。我,我也是没有办法了……看到篮筐里的银子,就知道是你。为了绿云,我也得把这个家支撑下去。”

    张四娘笑着点头,“正是这理儿。瞧,大叔你自食其力,生意不也挺好的嘛。”

    她看了眼簸箩里抻好的面条,“大叔,可否做给我吃上一碗?”

    李大叔痛快地应下去煮面的功夫,绿云点着马杆,和张四娘坐在一张破旧的木桌前。

    张四娘问起父女两人的近况,连住的地方也没有,就在镇中的关帝庙后一个小小的祠堂里住着。那地方张四娘寻二娘与柱子的时候去过,勉强能容下两人,祠堂破败不堪,压根儿不是能住人的地方。

    “……爹用那银子买了锅碗,又搭了灶台。每天中午过来卖面,现在可以吃顿饱饭了。”绿云说这话时,甚是知足。

    “来,趁热吃。”一大碗面端了过来。

    张四娘挑了一筷子,吹了吹,放进嘴里。也不说好不好吃,闷声不响地吃空了碗。

    “要是有鸡汤来调味,想必会更好些。”张四娘掏出帕子擦了擦嘴,赞了句,“面很不错。”

    李大叔咧开嘴笑了,得意地自夸道:“那是,在我们那儿,别的不说,做面条我可是数一数二的!”

    张四娘点了下头,“那么,我给你一间抻面铺子让你来当主厨的话,你可愿意?”

    李大叔笑容一滞,片刻,“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绿云那边着急了,“爹,是让你做抻面。”

    “对,绿云姐姐说得没错。我在镇上开了一家铺子,正缺人手。我瞧着你这面做得不错,不知道你愿不愿意过来帮忙。工钱可以比照你从前做面的来商量。”张四娘含笑说道。

    李大叔搬了一把椅子,一条椅子腿儿还折了,坐上去的时候,身子不由地一歪,“这铺子的东家是谁?是让我当主厨?工钱好说,如果能包吃住就更好了。”

    张四娘一一答复,“不过,包吃住的话,我现在还不能答复你。铺子还没有装修好,还是要看看实际情。”

    这已经不错了。

    若工钱给足了,到外面租一间屋子也不是不可以的。再说,张四娘也没说不帮他考虑这个现实的问题。一切都有余地。

    这么小的孩子,真的能是那铺子的东家。

    末了,李大叔再次追问:“这铺子,姑娘真能说得算?”

    “爹!”

    绿云不等张四娘答,先不满了。虽然,她也心存疑虑,但打心眼里,她信四娘说的话。关键是,骗他们这样身无分文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顺子过来找张四娘回去,张四娘将铺子的钥匙交给了李大叔,让他们先搬到铺子里住。

    回去的路上,张四娘把李家父女的事情对爹娘说了一遍。

    宋氏还是很小心的,怕他们不可靠。

    “就像你不信任他们一样,他们也不信任我。信任是彼此的,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要相信他们。”张四娘看着天空流动的浮云说道。

    所谓人心换人心。在不知其脾性之前,只能选择相信。日久见人心!

    前面赶马车的顺子接口道:“瞧着他们还算是老实人。这样做也好,要不然铺子也是空着没人看。让他们进来,也省得我们惦念。”

    正是这个理儿。凡事都有利有弊,尽量往好的地方想,心也能跟着豁达起来。

    从镇上出来的晚了一些,到家的时候天已擦黑。

    在宋家吃了口饭,两口子就回去了。

    第二天老黄来家里的时候,顺子已经和张四娘看完了图纸,正在一些地方做修改。

    接过图纸看了看。

    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不过,很快老黄就恢复了神色。

    在他看来,在张四娘身上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值得大惊小怪的。这小姑娘满脑子都是新奇的点子。就比如方才让他惊讶的那三十套桌椅的摆放。

    “怎么样?照这个图纸的装修,大概需要多久时间。”张四娘亲自给他泡了茶,端上来。

    老黄细算了下,“也得四十天左右。”

    与顺子想的是一样的。

    张四娘又指了一处角落,“如果在这里搭建一个隔间,还可能吗?”

    “那就只能缩到二十七套桌椅。这隔间要做什么用?”

    “住人,节省空间的话,打个上下铺也好。”

    老黄以为是店伙计,不以为然,店铺不比酒楼还提供食宿,如果要住的话,也是伙计们在店堂里搭板子睡觉,没有让东家另建睡觉地方的。

    见他误会,顺子把主厨父女的事情说了。

    老黄夸赞了几句四娘心肠好之类的话,重新看了图纸,摇头,“只能缩减桌椅。没有别的办法。其实,你可以让他们租房子住。”

    租房子住,不仅李大叔要花费银子,就连她自己也要另找人守铺子。还不如让他们住到店里。

    最后张四娘同意缩减桌椅。

    开工的日子也是由老黄选了一个近期的黄道吉日,此前他招了一些人手。到了那天,便去镇上装修铺子去了。

    随着秋收的到来,宋家人比往常又忙上许多。

    张四娘除了去镇上时不时的看看铺子的装修情况,提点建议。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里帮着宋王氏干活儿。

    由于顺子常年以做木匠活为生,家里的地并不多。

    顺子爹腿瘸也做不了什么,几亩地主要都是由宋氏收的。顺子与张四娘来往于镇上村子,有空余时间才能过去帮忙。

    宋家人过的日子忙碌又充实,隔岸的张家也是忙得热火朝天。

    “还是准备些喜饼吧。”张老爷子与大房的两口子准备着喜宴的东西。

    老爷子能开口做喜饼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何氏接过单子递给大郎。

    张义忠说起贺礼的事情,“……里长送了二百文钱……大胖家是尺头、一担谷子……四娘,她……”

    说到这儿,他停顿了下,看着张老爷子。

    半晌,张老爷子装上烟袋,问道:“送的啥?”

    张义忠缓和了口气,喜道:“喜铺盖,还有一对金叶子的耳环。”

    这礼送的,怕是最厚的。

    大房家的孩子都与四娘相处的好啊。冲是的大郎的面子。

    张老爷子的目光落在大郎身上,不意发现,大郎有些慌乱地避开了他的目光。

    微皱了眉,有些不快。

    这孩子自从订亲后,不是已经都想开了嘛。

    何氏见老爷子没说要退回四娘的礼,心里一松,笑道:“要我说,四娘这孩子最是仁义。上月宋氏二嫁,顾家要给她更名改姓的。她都没同意。说啥来着……对,那个生恩养恩的……爹,这孩子心里记挂着你呐。”

    高崖村的合离媳妇,不到一年再嫁,这也算是大新闻了。

    尤其两个村子只隔着一条河,啥事也瞒不住。

    张四娘说了啥,顺子爹为何不快……

    在宋氏喜宴的第二天,张老爷子就听到信儿。

    说不感动,是假的。

    当晚,夜深人静之时,他披着外衣,带着虎子再次来到太子河边的大石上远眺。

    那茅草屋早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独门独院儿,隔着村道临近河岸的大片建筑是鸡场。

    有了四娘,宋家的日子也开始好起来了。

    他也再不用担心她吃的可好,睡得可好,冷了热了,遇到什么难处。

    不用他担心了,他轻松了。但,同时,也失去了什么,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原来,多年来的那些个担心,牵绊,已经形成了他的一个习惯。

    一个不为人知的,深埋在心底,甜蜜又痛苦的习惯。

    唉,他幽幽地叹口气:海棠,我们都老了……用不了多久,我们都会各自埋在家族的坟地里。穴墓的另一边,也永远不会有你的位置。

    想到那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张老爷子的心,狠狠地抽搐了下。

    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泪水濡湿了他的眼睛。

    “爹……”张义忠见老爷子的脸色不好,望着大郎怔怔的出神,唤了几声爹。

    “啊!”张老爷子回过神,“你说啥?”

    “我是说,大郎成婚,老二老三都能回来。到时,这住的地方怕是紧巴些。”

    张老爷子听明白了话,眉毛一竖,“紧巴啥?老二他们回来,我就去你们屋子里睡,住大郎原先的榻上。他们总归要回去的,挤两三个晚上,也不算委屈他们。”

    怕老爷子不肯住大房,才会有此一问的。见老爷子主动提及,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大房一家人回房,元娘去菜园子收菜准备晚饭。

    “吓死我了,我还真怕你把那银子说出去呢。”何氏进屋就从缸里舀了瓢凉水喝了,抹了把嘴巴。

    张义忠也是犹豫了很久,最终没说出口。他跟老爷子说的都是面上的东西,四娘暗里还给大郎包了十两银子的红包。千叮咛万嘱咐,不让老爷子知道。

    大郎也长吁一口气,这也是方才张老爷子看他时,为何他表现得那么慌乱的原故。

    “那十两银子到时就给莲儿收着,这是厚礼了。你们好好过日子!”何氏道。

    依大郎原先的意思,这十两银子是不打算要的。总归要与爹娘一起生活,是一家人,不算两家账。可何氏过过那种吃住在一起的日子,打心里头还是愿意分开的。吃喝嚼用都随意,不会委屈着。

    理论上,张家分了家,但实际上,他们大房还是与老爷子在一起。相当于没分一样。比起二房三房人来说,到底少了些自在。

    这一辈子,她都过惯了,也就不说什么了。

    但大郎是她的心头肉,连带着这个儿媳妇也让她满意极了。自然不忍心把他们绑在身上。想让他们自己过日子。

    大郎明白何氏的用意后,也领了爹娘的好意。于心底更是对他们加倍孝顺。

    想到再过半个月就能娶莲儿进门了,心比蜜还甜。

    因马上就要成亲了,前几天,吴家人就不让吴莲儿过来了,要她在娘家里安心待嫁。

    倒是大郎的未来的两个大舅哥过来看了几回。还帮着干了两天农活儿,都是很实在的庄稼汉子。

    因此私下里,张家人都说吴家老爹虽有些小心思,留了心眼儿,现在看来都是人之常情。为人父母的嫁女儿不比娶媳妇,生怕女儿家受苦。想想也就理解了。

    天刚亮,元娘就往宋家交鸡食去。

    那些鸡苗已长成成树,每天所需的吃食越来越多。她这边的收入也颇丰。

    当场结了工钱,见四娘一早就去了镇上,就不再耽搁,直奔地里赶秋收。今年的收成与去年差不多,只帮着二房三房家种地,秋收后会有些自留。要是单论大房的收成,还是不错的。至少能过个富足的冬天了。

    一家人正在地里劳作的功夫,就听远处传来鞭炮声。

    有从村道上过来的人,大声吆喝着张老爷子,“快,二郎中了秀才了!”

    地垄上的村人纷纷放下农具,跑过来与张家人道贺。

    “走,爷,咱们回家看看。”元娘跟着高兴,扶着张老爷子往家去。

    那鞭炮声由远及近,到了张家小院门前更是震耳欲聋,热闹异常。

    梁子把去年过年时留下的鞭炮都翻出来,挂在门前的树杈上在放。

    村子里早就有人等在张家门口,见人回来了,都忙向他们行礼报喜。

    “二郎人呢?”张老爷子方才在地里头还以为自己听岔了,这回见到家里这么热闹,知道二郎中秀才没错了。

    情绪微微有些激动,但又很好的控制住了。

    不知谁接口道:“老爷子,人已经快到村口了。秀才老爷高头大马骑着,旁边还有县里的衙差。嘿,别提多威风了!”

    一人起头,众人纷纷说起吉祥话。

    大郎坐着轮椅过来,唤过元娘,低声了几句。

    元娘将张老爷子拉到一旁,说起那随行而来的衙差是要打点喜钱的。还有那聚在门前的乡邻,或多或少的总要发点喜钱,跟着乐呵乐呵。

    这确实是大喜之事啊!

    要知道高崖村里除了有功名在身的赵先生外,再无一人考取过秀才,更别提什么举人,状元郎了。

    张老爷子忙不迭地进了屋子,取了些散钱出来。给了做事向来机灵的梁子,让他给那些人分发下去。

    收了喜钱的村人,见张家人一出手便是五文钱,都很高兴,嘴上的吉利话说得越加讨喜了。

    说话间,二郎果真骑着高头大马出现在张家小院门。

    赵先生与张义勇从二郎身后的一辆马车上下来,二郎亦下马,与众人相互见过礼,就被人前呼后拥地进了张老爷子的屋子。

    高崖村的里长、赵先生的门生,还有一些有些见识的村人都跟进屋子里听二郎说话。

    张义勇在外面厚赏了同官衙的衙差,留他们吃了茶,便送他们到村口。

    因着二郎中秀才的原故,县衙里的衙差对张义勇的态度好了不少。而县老爷也发了话,让差头多加照顾他。这样一来,张义勇收拾牢房的活计就不用做了。每天只做些简单的活儿,倒是轻闲了不少。

    屋子里就有人问二郎考试的情况。

    人多,大郎与元娘也进不去屋子,只在外间听着二郎说话。才知道二郎这次取在第二十二名,处于中上的水平。

    灶间,何氏得了张老爷子的话,开始操办酒席。元娘听了一会儿,便过来帮忙。直到晚间,留了人在家里吃酒庆祝。

    何氏母女两人累得够呛,忙乎完饭菜,也没捞功夫去吃,坐在灶间里说话歇乏。

    “你说你二婶子还有三娘咋都没来呢?”何氏纳闷儿,这么大的喜事儿,依着赵氏的脾气定会耀武扬威的回来。一张巧嘴吧吧地说个不停!

    可,人竟然连面儿也不露一个。

    然而,让何氏心里不舒服的是,早就给二房那边送了信,就大郎成亲的日子。可二房到现在也没有正经的章程,说来还是不来,更别说什么贺礼之类的。

    “许是忙吧。她不来正好,要不你也指望不上她干啥。”元娘倒比何氏要想得开。

    何氏还不死心,眼见门前闪过一个人影,认了是自家的爷们,喊了进来,“他二叔和你说啥没有?”

    张义忠疑惑,“说啥?”

    “就没提大郎的贺礼什么的?”何氏心渐凉。

    元娘听这话头,忙到外面看着人。

    张义忠因二郎中秀才,跟着高兴,吃了不少酒。站在地上身子直打晃,“什么贺礼不贺礼的,提那个作啥。二郎中了秀才,你给人家啥贺礼了?算了,这两下扯平。咱们啊,谁也别惦记谁!”

    何氏一把抓住张义忠的袖子,“咱说没念过书,可也是知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个金榜可不是中了秀才。你快别和我打马虎眼!他中一个秀才,还能越过咱们大郎的喜事去?”

    张义忠没想到何氏会揪住这件事不放,这可不是她平时的性子。竟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

    “得得得,你先放开了,我这憋了一泡尿呢。等晚上回屋,我再和你说。”

    张义忠挣了两下没挣脱,用力一推何氏,转头就跑。

    “呸,喝了二两驴马尿就不知道天南地北,分不清里外了。”何氏踉跄了几步,停住脚,又往门外追了几步,见他转进后院茅房去了。发泄似的,压低嗓音骂了几句。

    “娘,算了。你和爹置什么气啊!”元娘轻推何氏进了灶间,掩上了房门。

    何氏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生气。

    张义忠有句话说得不错,自打分了家之后,她的想法也确实多了起来。

    从前,几家人凑在一起过日子。活干多干少,饭吃多吃少,她都不在意。用张老爷子的话说,你是张家的长房长媳,应当做表率的。

    加之她的性格也是极易满足的,所以,她从来没觉得这样过日子有什么不妥的。

    其实,她思想的转变,主要来自于张四娘。这个小姑娘的行事,渐渐地影响着张家的每一个人。

    打打闹闹,分分合合,直至分家后。何氏忽然发现,她从前的那些个日子,为自己为孩子们都想得太少了。

    一心一意地为了张家人,结果,大房反倒是最穷,生活最艰难的一个。

    为什么要这样?!

    为什么她就不能争一争?!

    不为自己哪怕了孩子,去争一争!

    于是,在二娘私逃,大郎腿折之后,何氏一反常态,打起了自家的小算盘。

    酒宴散尽后,何氏母女二人才热了点剩菜吃了。

    此时,已经月上中天。

    赵先生多饮了几杯,由二郎亲自送回去了。

    张老爷子年纪大了,人一走,便倒在炕呼呼地睡着了。

    唯有大房亮着灯。

    张义忠喝了解酒茶,将饭桌上听到的一些事情讲给何氏与元娘听。只道,二郎前途不可限量。将来,必会中举的之类的话。

    何氏听了半晌,渐渐失了兴味。大郎躺在榻着想着二郎的意气风发的样子,又摸摸自己那条伤腿,神情黯然。

    何氏正欲再问问张义忠关于二房的事情。就听有人隔窗问道:“大哥,大嫂可歇息下了?”

    是张义勇。

    被请进屋子里,何氏又问起赵氏与三娘咋没回来。

    张义勇沉默了半晌,才嗫嗫道:“大哥,大嫂,老三他,他出事了。”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