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唐朝好地主 > 第590章 内定

第590章 内定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唐朝好地主 !

    昨天十连更了,兄弟们看的过瘾吧,能不能给几张票啊?求几个打赏也好啊!

    清晨。

    李超带着太子和他的一众其它学生们一起回了长安。

    今天是讲武堂的招生考试第一场初选,李世民很重视,特意把讲武堂招生考试定为大唐武举考试。

    李超是主考官,秦琼也赶回就来,他与尉迟恭担任了副主考。兵部尚书长孙无忌与兵部侍郎等兵部和十二卫官员,皆到场。

    不过虽说是武举考试,但毕竟第一届,因此规则等都相对简单些,没有什么各地的考试,而是先由各卫各道举荐军官,以及地方青壮自己报名,然后在地方各道一次简单的筛选后就能来京考试。

    前来考试的人还是很多的。

    毕竟一旦考中武举,那就成为武贡生。在送入地方军队中受训一年之后,合格的就能入讲武堂成为天子门生了。而在军队中受训一年的淘汰率,基本不会很高。因此最关键的,还是武贡举考试这一关。

    考试的内容,是李超拟列的。

    主要就是骑、射、枪、力和智五个科目考试。骑,有骑术和骑枪、骑射三大项,射,则分为平射和筒射,同时又有固定靶和移动靶,以及步射和骑射之分。

    其中固定靶,称为长垛,是一面三丈直径的巨型布制靶子。靶子有五圈,中间一圈直径六尺,第二圈直径一丈二,第三圈直径一丈八,第四圈直径两丈四,第五圈直径三丈。

    射距则是一百零五步。

    固定靶,也分为平射和筒射。平射的要求是箭的弹道平直,抛物线不能太大。

    筒射比较特殊,是这个时代射箭考试的一种常用方法,所有的箭不过一尺长,这样的箭无法拉满弓,因此要用到筒。

    筒就是一条纵向劈开的半片竹子,用绳子绑在右手手腕上,做为短箭发射时的轨道。这种筒射,其实与弩的发射方式类似。

    固定靶外,有移动靶。

    同时步射之外,还有骑射,也一样是分为固定靶和移动靶,每个靶也都分为平射和筒射两种,因此射箭考试,其实一个是有八个小项。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射箭项考试,也是因为唐军的弓箭装备率是极高的,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若加上装备弩的,那么实际弓弩装备率达到百分之一百二以上。

    弓弩,就是唐军极强的作战手段。因此,第一次武举考试,才会如此的重视弓射。

    而骑科考试,则分为骑术、骑枪、骑射三项,其中骑射项与弓箭中的骑射项是重合的。另外两项骑术和骑枪,骑术自然是考的骑马的技术。

    骑枪考试,筑两道土墙,每边放两个木头人偶,每个人偶头顶边长两寸多长的木片一根。

    要求考生用一支一丈八的马槊,骑马从两道土墙中间冲过,然后不得减速,准确打落两边人偶头顶的木片。还要求人偶不能倒,打落三块以上为上等,两块为中等,一块或没有为次等。

    力量则考臂力和负重。

    臂力考试要用一根一丈七长,直径三寸五粗的杆子,举十次,举完以后要能手握离杆底不过一尺的位置,把杆子端起来。

    这是非常考验臂力的。

    能做到的,那都能是臂力非常好的人,这是做不到假的,尤其是后面那一步。

    负重,则是身上负重四百斤,走二十步。

    最后一项,考智。智,就是智力。

    智力就是面试,考生得口齿清楚思路清晰,若是能够识字会算账懂画图,当然更是上等。

    最后,还有一条没有写出来,但却是最基本的一条要求,就是身高必须五尺五以上。五尺五,就是一米六五,如果连这个身高都没有,那么直接在各道就会被打落下来,根本没资格入京考试。

    能来的,基本上都是五尺五以上身高的。

    “射、骑、枪、力、智五科,都能过的不多吧?”

    大理寺卿郑国公郑善果坐在李超的边上,看着那一项项考核要求,忍不住问李超。

    “五科全优当然难,我们这次考核标准,是力和智是基础项,每个考生这两项必须要合格以上才行,而骑、射、枪三项,只要有一项成绩是优,也可以过初选的。”

    这次的武举考试,其实不是说成绩多好就能入选,而还是跟文科制举一样,是有一个最终录取的名额的。

    因此比赛采取的是淘汰制。

    初赛,先把成绩合格的留下。

    然后再进行复试,再淘汰掉一批人,只留下预期录取的名额数,从合格者中选择额定数量的最优秀者。

    如果五项都优,当然肯定是优先录取,如果三项特长项中,有两项优的肯定也胜过一项优的。

    单项极优秀的,则又超过三项都普通的。

    总之,这是择优录取的考试。

    郑善果点头。

    “名额多少个?”

    “一千二百个。”

    “有内定的吗?”

    李超笑笑。

    内定这个东西,正常当然是没有的,但是,总有例外的。就算是如今的文科制举,也都不完全是凭成绩来的。要真凭成绩来,就不会有投奖,不会有举荐,不会有不糊名了。

    因此这次的武科举,其实也一样是有内定的。

    能内定的,当然是那些特权阶层,贵族子弟。而且这次跟李超打招呼,要内定的,还不是一般的宰相公侯。要只是他们来打招呼,李超也可以拒绝的。

    但这次来打招呼的,是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直接给了李超一张单子,上面密密麻麻一堆人名,全是那些勋贵子弟们,多还是已经有官职在身的,多数是在亲勋翊三卫五府中任职的。这些人的父亲想让自己的儿子进讲武堂镀个金,李世民也不好拒绝。

    不过李超并不想让自己的第一届武举,弄的那样乌烟障气。因此虽然不能直接拒绝,但李超还是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他向李世民提议,武举考试分两榜。一榜就是正常的榜,一榜叫恩榜,就是那些内定的公侯子弟们。

    反正不让他们一起考,免得破坏了考试的平衡。

    那些人想镀金,让他们进来镀就是,直接开个恩榜,到时这些人都内定录取上榜的。等进了讲武堂,给他们再单独办几个班就是了,不要影响到正常考生就好。

    李世民倒也从谏如流,同意了这个方案。

    “恩榜三百个名额。”

    “哦,倒也不少,贡榜一千二,恩榜三百,总数一千五。”郑善果笑着点头。

    “这贡榜一千二百人,真的全凭实力吗?”

    “当然,我虽为主考,但也不能随意录选,而是有一个陪考团。看到没,由一百零八位将军组成的陪考团,他们会对每个考生的各项成绩进行打分,最终得出总分数,然后再加上我们几位考官的分数,就是他们的最终成绩,最后以成绩来淘汰。”

    陪考团分数和主考官评分,并不是一样的,主考官的评份比重要高些,但陪考官的评分也非常重要的,最后是要综合得分的,因此并不能考官随意的舞弊的。

    况且,李超还请了大理寺、兵部、御史台三个衙门过来监考,如对考生评分有疑议,是要复核的。

    武举考试的项目,都是比较硬的。不像文科制举,文章的优劣不是那么好评判,武生的成绩那却是实打实的,射中了多少环,打落了多少个人偶头上竹片,这都是明摆着的,今天还有这么多人来观看比赛呢。

    “你这个方法真不错。”郑善果真心赞叹。“若是文科制举,也能够更加公正一些,以成绩取胜,而不是以家世、名声来录取的话,相信文制举肯定还能录取更多优秀的人才。”

    李超对于郑善果的这种敏锐目光也很赞赏,其实这种有识之士很多。只不过没有人愿意来提出改革,就如李超,他更是早就知道,但他也不提。

    为什么?

    因为如今的科举主要还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辅助方法。朝廷虽不用九品中正制,但隋唐之时,选仕取人,主要还是凭家世。

    特别是门荫制下,那些贵族和官僚子弟更是凭父亲的官荫直接出仕。不论是进三卫五府做侍卫,还是做品子,或者是去做亲事、帐内等,这都是入仕之途。

    尤其是唐初的官员文武不分,可以相互转换的,贵族子弟以武职入仕,慢慢的就能再转换,限制很低。

    在这种情况下,占据着朝堂位置的诸公,那都是现在这种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为何要大力推动科举呢?科举那不过是个辅助手段,甚至可以说是给那些关东士族、江南士族,给那些不在朝的大族们一个也分杯羹的机会而已。

    真正期待依靠科举入仕的是哪些人?

    寒门?不是,真正想靠科举进入仕途,也进入大唐政治舞台的,是那些关东士族和江南士族,他们想要打破关陇军事贵族们对政治的垄断。他们不像关陇军事贵族们那样,在军界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他们掌握的是学术权,如果扩大科举,那么他们当然是最大的受益群体。

    至于寒门阶层,甚至是那些小地主、自耕农阶层,他们在这方面的资源远远不如那些掌握经学的士族们,科举,当然是远远不如士族们利益大的。

    就连李超,他现在都是既得利益一员,靠着现有的门荫制度,他几个儿子刚出生,就有了爵位,将来长大点,自然更不愁入仕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连李超都没去触碰文制举,因为真去碰了,那绝对是得罪了整个当权的利益集团,而且还是跟自己过不去。

    何必呢!

    郑善果虽然如今也是既得利益中的一员,但他出生关东士族,五姓七宗中的荥阳郑氏,他们这种千年士族门阀,是真正掌握经学,掌握学术权的学术寡头之一。

    如果把科举制度深化扩大,荥阳郑家绝对是得利者。

    可惜他提了个开头,李超却只是笑笑,而丝毫没有接茬的意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