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网络母题: 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小说改编研究 !
还记得当年被业界津津乐道的票房传奇吗?2006年宁浩的一部《疯狂的石头》以300万元成本博得了2350万票房,成为当年无可争议的票房黑马。然而,这个当年的“传奇”如今被轻易打败。2011年11月8日上映的电影《失恋33天》显然已轻松超越这个成绩:这部制作成本800万、宣传发行成本不足200万的中小成本影片,首日票房就达到将近2000万,上映一个月票房直追4亿,成为本年度影坛最黑的“黑马”。而尤为难得的是,该片票房的胜利是在《猩球崛起》、《铁甲钢拳》、《惊天战神》等多部进口大片的前后夹击下取得的。这种国产小成本电影在与进口大片博弈中明显胜出的局面,在之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上还真是不常见,难怪有人戏称《失恋33天》演绎了“进口影片充当国产影片炮灰”的“神话”。
让人无法避而不谈的是,电影改编自同名网络人气文学小说,该小说的作者鲍鲸鲸同时也承担了电影脚本的撰写工作。由于小说作者与电影编剧同为一人,因此,电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说原有的风格,延续了小说文本犀利幽默的京味儿语言风貌。电影还没上映就因同名网络小说在豆瓣上大火而未映先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算是为电影的最终上映做了先期铺垫与造势。
面对如此火爆的场面,我们不禁要问,这么一部标榜小清新的“治愈系”电影与同名网络爆红小说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一、底子好:网络小说天生丽质
说到电影《失恋33天》,就不得不提到本片的编剧鲍鲸鲸。电影正是根据鲍鲸鲸的同名大热网络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失恋的女主人公黄小仙在同事王小贱的帮助下,经过33天的情感疗伤,终于放下过去、迎接未来的故事。
电影上映以来受到多方关注,这跟原小说拥有超高人气不无关系。《失恋33天》的前身是一个楼台高筑的豆瓣帖子,作者署名大丽花的失恋日记连载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围观,围观的同时,大家也不忘翻倒自己心中的苦水,围绕着共同困惑惆怅的感情问题七嘴八舌地吐糟。于是,日记的作者大丽花,即原名鲍鲸鲸的女孩便顺水推舟,将这篇初具雏形的连载日记出了书,这就是日后我们所看到的小说《失恋33天》。小说的作者鲍鲸鲸是一位85后新锐网络女作家,她的作品文字中透着浓厚的京味儿,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有时甚至是耍贫嘴,但贫得很过瘾,贫得有智慧,因而在网络上受到追捧。比如一些经典句子:“这人不说话特梦幻,一说话全是梦话。”“虽然你喷了高级古龙水,可还是带着一股天生的混蛋味。”“买台电冰箱,保修期三年,你嫁了个人,还能保证他一辈子不出问题呀,出了问题就修嘛。”……这些略带调侃又十分生活化的语言,在不同程度上切中了读者和观众的要害,使其产生共鸣的同时引发思考。犀利如她,自述受到亦舒、张小娴等人的影响,但她一针见血、善于剖析失恋情绪的笔触,依旧让人为之一动。网络上有人称鲍鲸鲸是“女版王朔”,或许这正是对她透彻犀利、精辟调侃的语言风格的一种定位和肯定。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到这么一种现象的出现,那便是当今中国电影市场上逐渐刮起一股台词风。如果说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在诠释“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的话,那么,由王朔编剧、冯小刚导演的一系列贺岁电影则是拿台词撑场子,用台词制造亮点的典范。长久以来,电影艺术中关于“看”和“听”谁更重要的话题始终争论不休,到底是画面美感更重要还是台词更重要至今没个定论。但我想,看电影就好比食堂伙食,需要经常调剂。每天只吃青菜会营养不良,需要补充点肉类增加力量;总吃大鱼大肉也会觉得腻歪,偶尔吃点野菜换换口味就很新鲜。以此类推,看电影也是同样道理。观众起初接触视觉大片时惊叹不已,突然意识到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到后来视觉大片越来越泛滥,甚至发展到创作者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上的新奇感和冲击力,直接忽略叙事和台词,最终导致的后果是故事讲不清楚,台词幼稚可笑,硬伤很多;而观众的态度也不再是当初的惊叹和崇拜,相反变成了不屑和排斥。这显然不是电影工作者想要看到的结果。因此,电影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树立整体意识,充分考虑整体最大化和最优化,而不是将各个部分割裂开来分别呈现。
相比较而言,近几年电影业掀起的台词风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起,以王朔小说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如《顽主》、《轮回》、《无人喝彩》等,都最大限度地还原和继承了王朔小说的语言风格,而这个还原和继承主要体现在电影台词中。风趣幽默又不失深刻的台词,一针见血地扎中了社会转型期人们内心的焦虑和彷徨,使观众一下子找到了共鸣,觉得影片中人物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没什么两样,我有的情绪剧中人也有,而且一模一样。正是这种北京人特有的调侃幽默甚至是略带痞子味儿的表达方式以及对于生活的透彻体悟,成就了王朔在文坛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使得但凡与他沾上边的影视作品都顺风顺水、大红大紫。进入21世纪,王朔对于电影的影响力丝毫不减当年,加之冯小刚对其作品的完美诠释,更是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也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到,原来给力的台词也可以变为一部电影最令人叫好和回味的元素。除了冯小刚,还有一个将台词运用到炉火纯青地步的导演,那便是姜文。2012年一部《让子弹飞》让中国的亿万观众彻底领略了什么叫做台词的力量。整部电影几乎句句经典,台词的信息量极大,如果套用某个狗血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那就是信息量大得都溢出来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反响出奇得好。很多观众沉浸在这种台词填鸭式灌输的快感中,应接不暇却格外过瘾。由此也足见电影中台词的魅力和吸引力。
话题有点扯远了,回到电影《失恋33天》上。编剧鲍鲸鲸可以说是“京味儿女痞”的代言人。电影中的台词丰富多样,有的叫人忍俊不禁,有的叫人回味无穷。
最重要的是贴近生活,接地气,写的就是你身边的那些人,那点事,你说你能不感同身受吗?显然,这样的台词受到观众的热捧实属意料之中。影片上映后没多久,影迷们便将片中“金句”汇集成编,广为流传,顶礼膜拜了。
正所谓底子好,怎么拍都有料。小说《失恋33天》在网络上的走红,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文本自身的优秀。加之此网络帖子最早是在豆瓣上流传并被无数网友疯狂跟帖评论引起热议,更加说明了其品质优良。要知道,豆瓣乃众多小资文艺青年聚集的地方,在这里发声的常客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不是高材生就是白领,对文学艺术有着高水准的鉴赏力,甚至自身便拥有着艺术创造能力。也正因如此,豆瓣中的豆友对于这样的文字大多数抱有极为挑剔的眼光,一般浮于表面、浮夸做作的文学作品根本难以入其法眼,多淹没在众多帖子中间。而小说《失恋33天》能够被众多网友争相评论热捧,显然说明它有不同一般的优势。就像天生丽质的姑娘谁看谁喜欢,《失恋33天》网络小说文本底子好,经得起讨论琢磨,引起关注并引发热议,吸引了一部分群体,这也为此后电影版的推出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真可谓是“先声夺人”。
二、团队好:电影班底高性价比
《失恋33天》可以视为在媒体语境下热门网络作品成功实现跨媒介转换的案例。《失恋33天》的文学原著来自网络热帖,创作团队则具有丰富的电视剧创作经验,这两者的结合也恰恰和最近一些电影的创作风潮相吻合。
好的故事自然十分关键,而转媒体的操作团队如何也直接影响着最终呈现的效果。《失恋33天》本身是一个具有好底子的文学作品,要想将其用电影语言更加完美地表现出来,确实少不了一个好的制作团队。就结果而言,滕华涛带领的创作团队十分给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滕华涛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喜爱电视剧的朋友大多熟悉他,特别是年轻的电视剧观众。近几年来,滕华涛导演相继拍摄了《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裸婚时代》等脍炙人口的电视剧,因为其贴近百姓生活,反映民众心声而一度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观众直呼,太接地气了!
在电视剧圈中摸爬滚打若干年之后,滕华涛此次进军电影市场。虽然之前他也拍摄过电影《心中有鬼》,但票房和反响不尽如人意。于是,在决定改编网络小说拍摄电影《失恋33天》时,导演滕华涛重拾亲民题材,力求作品接地气。
有了业内好口碑观众又喜爱的导演,要想完胜,还需要有优秀的观众喜爱的演员。有一种提法是“演员在塑造角色的同时,实际上角色也在塑造演员”。也就是说,除了演员塑造角色,展现角色魅力之外,演员也在通过角色这个平台,展示自我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表演越来越重视演员自我的人格魅力、气质魅力、个性魅力的展现。
在《失恋33天》的选角上就体现出了导演滕华涛的独特眼光。从《奋斗》中的小白领向南,到《蜗居》中的男友小贝,再到《裸婚时代》中的小男人刘易阳,长着一张娃娃脸的文章,虽然总在努力突破奶油小生的形象,甚至出演了《雪豹》中的抗日英雄,但导演滕华涛依旧很自信地选择文章来饰演王小贱这个角色,并认为王小贱才是他的本色出演。在影片中,文章饰演的王小贱是女主角黄小仙的男闺蜜。作为闺蜜,王小贱确有着做女性闺蜜的潜质:个子不高,瘦瘦的身板,小平头,一副黑框眼镜后面是一双时而不着调时而很认真的眼睛,踏着内八字,翘起兰花指,动作、说话带着“娘娘腔”,唇膏、护手霜不离手,怎么看怎么阴柔。文章的表演的确是可圈可点,活生生将一个平时娘娘腔关键时刻很有担当的王小贱诠释得淋漓尽致,观众甚至已经难以区分文章和王小贱谁是谁了。
白百何在此片中饰演女主角黄小仙——一个刚刚失恋、自尊心很强的大龄女青年。与之前所塑造的人物相比,这回的白百何算是本色出演。或许这样一个平凡的小白领,有点性格,有点自恋,神经大条,在气质上则更接近演员本身的个人气质,因此,导演的选择也成就了演员在表演上的巨大成功。到了影片上映,观众们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长相讨喜,说话刻薄犯贫却一针见血的泼辣姑娘。
而最终能促成“仙贱组合”发挥功力的,显然还是导演滕华涛。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导演滕华涛有着多年的电视剧拍摄经验,使他的姿态很“亲民”,尤其对70后、80后都市青年人的生活状态、精神气质拿捏得十分精准,之前大热的《蜗居》、《裸婚时代》都印证了这一点,这使得电影《失恋33天》终于有了“不装逼”的气质。虽然影片本身从专业角度来讲不是尽善尽美,也存在节奏不连贯、电视剧痕迹太浓重等问题,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观众观影的热情。演员演技好,人气高,导演对社会、人心的把脉准确等因素都为《失恋33天》取得市场的巨大成功提供了必要条件。
有了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再加上好的幕后制作团队,大家齐心协力去攒一个接地气、有血有肉有生活的故事,不成功就怪了。
三、网络小说与电影的双赢效应
《失恋33天》为什么能得到如此多观众的青睐?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找准了目标观众,做到了接地气、贴人心。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小说的先期火爆为日后成形的电影创造了难得的口碑和期待,为电影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电影上映后的巨大反响和影响力也推动了网络小说的最终出版,不但使小说作者一夜成名收益大增,还把原小说的影响力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由此可见,《失恋33天》网络小说与电影互相作用,唇齿相依,实则是实现了理想状态下的双赢效应。
就如电影《失恋33天》,它的目标观众主要是当下生活在现代都市的白领、大学生,即80后、90后这些年轻群体。80后、90后习惯在网络上读小说、看视频、上微博、每天都离不开社交网络。《失恋33天》的同名小说先后在豆瓣、新浪等热门网站连载,点击量逾3000万次,这在建立良好的读者基础的同时,也为电影奠定了坚实的观众基础。另一方面,这代人正处在择偶或谈婚论嫁阶段,社会的剧烈变动,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的不断改变都为这代人的婚恋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独生子女、缺乏安全感、诱惑太多、生存压力大、心态浮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困扰着年轻人,爱情也在这众多问题中摇摇欲坠。像片中黄小仙经历的失恋,谁没有经历过呢?谁没有过失恋后的痛苦和成长呢?正是这些共同的生命体验,使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的时候,带给观影的年轻人一种前所未有的疗伤和安慰。电影中的情节太过熟悉,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故事,因为相似,所以感动;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创作者正是抓住了当下年轻人渴望爱情又害怕受伤害的心理,让观众在电影中找到了每个人自己想要的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电影还是网络小说,《失恋33天》都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功。尽管如此,但就文本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而言,依旧存在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比如电影版《失恋33天》几乎是把小说精简地复读了一遍,于是我们在里面听到了大量的小说描述体的旁白,这些旁白担当了相当大比重的叙事和人物刻画功能。原小说的确是以33天来纪事的,而到了电影,由于篇幅原因,只在头尾出现了天数,33天这个时间概念已经失去意义,甚至连失恋都成了噱头。影片的导演是滕华涛,很有成就的一个电视剧导演,拍摄过《蜗居》、《双面胶》、《裸婚时代》等高收视作品,于是《失恋33天》就成了一部很典型的带有浓厚电视剧导演色彩的电影,突出表现为对原著和对白的依赖,甚至讲电话也要一来一往地说半天,于是在电影吃重的部分不是画面和声音,而是对白。显然这片子有悖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怎么看怎么不像电影,除了片头几段别人的分手现场,中间有两段闪回,这些还多少有点时空的分解外,全片几乎全部是中景接中景,中景接全景,全景再接中景,全景再接中景的电视剧常规拍法。出身电视剧的导演照图施工式的作业在大荧幕上的创作几乎是零,影片的灵魂全都系在鲍鲸鲸一人身上,贯穿始终的大量旁白和正反打的喝茶、喝冷饮、喝咖啡段落,让一部彻头彻尾的电视剧跃然荧幕。而且可以设想,这个故事用来做成二三十集的电视剧也难有更多的扩充空间,它只适合这两个小时左右的叙事空间,在这个时间段,笑点的量也达到了上限,影片的能量也足以充分燃烧。
所以,如果借用一个概念的话,《失恋33天》是一部作者电影,但是属于鲍鲸鲸的作者电影,而不是滕华涛的。尽管滕华涛用了很多属于电影的手法来给《失恋33天》贴电影的标签,包括效仿《非常完美》的动画特效,还有八分钟约会时的镜头环移等,但还是浮于表面,改变不了本质。因此,如果说《失恋33天》的电影与网络小说达到了双赢,究其深层原因,还是故事立意新,形式新,架构高。而电影本身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包括团队成员的影响力以及整个营销策略对市场的精准把握。有了这些因素,才齐力将其打造成了一个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案例。
四、结语
电影《失恋33天》创造了2012年电影市场的票房奇迹,是一匹当之无愧的票房黑马。分析电影与网络小说文本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想取得双赢的效应,首先要故事好,即本子有说服力,接地气,能切中目标观众的要害,正中下怀。其次是要拥有一支成熟优秀的创作团队,从文本的改编到电影的拍摄制作,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可能构成期待的良好效果。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网络文学与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载体,我们试图在两者之间自由转换,那就要寻找到一个适合的方式,寻求两者间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跨越两者之间的鸿沟,抓住最核心最精髓的部分,使其发光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