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671章 孰是孰非

第671章 孰是孰非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一场辩论下来大家都以为小皇帝在与自己斗气,可也并非其中没有警醒之人,马廷鸾午饭后回想陛下上午所言似是意有所指,他便再也坐不住了,便到隔壁去寻邓光荐想跟他聊聊,却发现王应麟也在向这边走来,两人相视一笑便携手同往。

    “伯厚,今日与陛下详谈,你以为如何?”马廷鸾边走边问王应麟。

    “翔仲,吾以为陛下年纪虽小,却不可以寻常孩童视之。尽管今日陛下之言有些偏颇,可也不无道理,可见其对经史亦多有研读。”王应麟回答道。

    “吾也有同感,陛下引经论典都是信手拈来,且今日的话题又非早有安排,其却能侃侃而谈讲出些道理,即便是研究经史十数载的学士也难以做到!”马廷鸾点点头道。

    “要知应知事乃是文武皆精的双进士;江尚书乃是名门之后,一门三相,家学渊源;另外邓中甫也是不世之才,对经史极有研究。有他们教导陛下岂能差得了许多!”王应麟言道。

    “名师高徒确也不错,但翔仲你可否发现陛下却非谨遵圣人言,而是对圣人多有质疑,这却非我等之福啊!”马廷鸾轻叹口气道。

    “吾并不如此悲观,在这国破家亡之际,一个唯唯诺诺的君王如何能担起复国的重任。而陛下所言亦确有出处,今之儒学已非古儒,即便是经典也经过历代删减变得面目全非了!”王应麟笑笑道。

    “嗯,如今历朝独尊儒术,儒家不得不做出改变以顺应形势,以今日陛下之言语也可看出对于士人所为多有不满,吾听闻陛下此次前来博鳌就是为躲避经筵,而却又不知根源,如此盲人瞎马与陛下争执,只怕是两败俱伤之局。”马廷鸾不无担忧地道。

    “是啊,现在蒙元对士人视若弃履,若是我朝再激怒陛下,使其对儒家产生戒备之心,也许将重演先秦之祸!”王应麟听了沉思片刻道。

    两人相视一眼心中不无担忧,他们两人虽都是科举出身的士人,却也经过多年官场的历练,比之那些苦读经史,张嘴就是圣人之言,行事必言仁义的书呆子要开明的多,且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有着切身体会。明白任何学派能否成为主导都脱离不了朝廷的支持,换言之也是皇帝的好恶,历朝历代这种例子太多了,只拿儒家的兴起来说也是一篇血泪史!

    即便在春秋时期孔子尚在的时候,儒家也并非主流,只不过是众多学派中的一员,很长时间在统治者眼中并没有什么地位。就拿被西汉人称为‘儒宗’的叔孙通来说吧,在秦朝也当过博士,当然,他在秦朝的博士是靠着他“阴阳家”的业务混上的,还是焚书坑儒之后的博士。

    有一次秦二世因为陈胜吴广造反召见博士、儒生问计,其中三十多个博士儒生义愤填膺,大骂陈胜吴广是造反,请皇上发兵。没想到,二世皇帝生气了。叔孙通出场说道:你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国家统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分明是太平盛世嘛,咱们有英明领袖,又有完备的制度,只要各级干部尽职尽责,谁敢造反?分明就是几个零散的小贼瞎闹,让地方官抓着杀了就完了。

    秦二世这时候高兴了,挨个问是造反还是小贼,凡是说是造反的,全让御史抓起来,罪名是“非所宜言”,就是不该你说你非说;说盗贼的呢?砸饭碗,开除。只剩一个叔孙通立功受奖“帛二十匹,衣一袭”,回到住处,一群同道都损他,你怎么这么谄媚啊!叔孙通回答:你们是不知道啊,哥险些落在虎口里。然后赶紧撒腿撤了。

    汉景帝的时候一位辕固生的儒士,因为精研《诗经》在朝廷了当了博士,有一次在皇帝面前和一个叫黄生的黄老学派学者搞了场学术辩论,主题就是“汤武革命”对不对。而说起‘黄老之术’并非当前人们认为的清静无为尊奉皇帝和老子的道家,其实核心是居上驭下的帝王术,对于隐遁出尘的庄子、列子是不感冒的。

    西汉初年治国的制度格局,与秦朝大同小异,号称尊奉黄老、清静无为的汉景帝,也和秦始皇一样,用萧何删减过后的《汉律九章》为基础治国。在汉景帝汤是发起的这场辩论中,大家都清楚商汤,周武王,一个是夏朝臣子推翻了夏桀,一个是商朝臣子推翻了商纣。

    黄生说,汤、武是弑君造反,是错的。辕固生反驳:桀、纣无道,天下人都归心于汤、武,汤、武以天下人心的支持诛杀桀、纣,自己也是被人心拥戴立国,当然顺应天命,是对的;黄生指出:帽子再破,也得戴头上,鞋子再新,也要穿在脚上,这叫上下有别。桀、纣再无道胡搞是君;汤、武再伟大正确依然是臣。君主做错了事,臣子不谏言匡正以尊天子,反而以错误为理由弑君,改朝换代做君王,这不是造反是什么?

    在这场辩论中,辕固生持的就是儒家立场,君无道,当诛,而且还要理直气壮地诛。而黄生所持的观点是黄老一派,讲的是要区别上下,无条件尊君,这一点上,和法家也是契合的。说到底,法家和黄老都是既得利益派,谁是君主,他就站在谁一边。而辕固生所持的先秦儒家的传统立场,则是,君主不是东西,我也要弄你!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政坛老手的马廷鸾和王应麟如何不清楚秦始皇在政治上对儒家的敌视,绝不止是“封建”还是“郡县”的分歧,而是根本性的意识形态世界观的分歧。因此尽管在史书上既能看到淳于越这样哭着喊着要封建诸侯复古的的迂腐硬骨头,也能看到叔孙通这样投上所好的马屁软骨头在以博士的身份为秦始皇服务,但是,无论是软还是硬,统治者对他们的态度都不是倚重,而是“以倡优蓄之”,逗你玩。

    所以说当年儒家士人在如此政治环境下,会混的、不会混的儒生,都是半截身体躺在虎口里,无非是看老虎要不要阖嘴罢了。而汉武之后的统治者之所以独尊儒术也是因为他们不得不适应形势,或是暗中修改典籍,或是以重注的方式对儒术进行革新,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宋朝大力抬高士人的地位,当初也无外乎是两权相侵取其轻,防止武人擅权而已……

    “临安失陷,陛下出城之时只有五岁,据陛下言在宫中受过启蒙。后来在撤离泉州时陛下为救倪都统而误上疫船,恰巧刘知事也在船上,教授过陛下月余。后来吾,及江尚书和应知事受太后之命入府教导陛下,另外在崖山时陆相为陛下讲过《大学》!”邓光荐十分奇怪,马廷鸾和王应麟二人来了话未说几句,便问起陛下的师承,他便将自己所知合盘托出道。

    “哦,那便是和父、宗保及中甫教导陛下喽!”马廷鸾接言道,“那陛下又读过那些书?”。

    “陛下天资聪颖,应知事教导陛下圣王之道,江尚书教授兵法战策,吾则为陛下讲解经史。而陛下涉猎甚广,不仅经史、兵书不离手,且对百工和游记都有兴趣!”邓光荐听着他们的问话总觉得有些别扭,但还是皱皱眉如实回答道。

    “三位皆是当世大儒,那陛下为何对圣人如此排斥呢?”马廷鸾不解地问道。

    “翔仲先生之意,是吾未教导好陛下?”邓光荐也不是当初刚入官场的愤青了,这两年的官儿当下来也明白其中没有绝对的黑白之分,脑子也活泛了许多,但是耿直的脾气却没改,听闻马廷鸾的话这下明白了,立刻质问道。

    “中甫不要误解,翔仲绝非此意,而是觉的陛下对士人似有不满,吾等不解,只是想请中甫释疑!”王应麟见其恼了,急忙解释道。

    “若是你们当日有陛下的经历也会有所质疑!”邓光荐听了叹口气道。

    “愿听其详!”马廷鸾和王应麟拱拱手言道。

    “陛下当日撤出临安之时,殿上仅有数人上朝,以致太皇太后发出懿旨斥责,要知道大宋养士百年,可在用人之时却逃了个干净!”邓光荐轻叹口气又接着道,“陛下在行朝撤离泉州之时,与景炎帝走散,一路之上却凭义勇以死相护才得以脱险。而陈宜中却想弃那些义勇而去,以致陛下与其发生冲突,不惜将陛下置于险地;在疫船上陛下更是九死一生,此后又是靠着一群濒死的兵丁击退了追击的敌军。”

    “而后甲子镇休整之时,陈宜中仍不忘报复,陛下开府不仅只以关券充当粮饷,且只拨付二十几艘旧船和几千编余的义勇前来琼州,可陛下正是靠着这些残兵和义勇在琼州连败敌军站住了脚。在这期间又有曾渊子弄权,欲夺陛下兵权,挟制琼州。”

    “在景炎帝病重,行朝为难之时,陈宜中又弃君出走。陛下继位辗转到达崖山,却被视为傀儡,严加防范,全然不顾形势之危,士人们面对张世杰却丝毫没有作为,任其弄权。击败张弘范后,陛下将行朝迁到琼州之后,依然在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全力安置行朝官员,可他们不思回报,却尸位素餐引发了俚乱和地方动荡,使陛下颇为失望!”

    “嗯,陛下自幼看到的皆是士人背叛、弄权,生出警惕之心也是难免。而武人却在他危难之时屡次死命维护,两厢对比让人汗颜啊!”虽然自己早已致仕,这些事情与他本无干系,但仍面带愧色道。

    “是啊,陛下小小年纪连逢巨变,而士人又让其失望,现在尚能礼贤下士已是难能可贵了!”王应麟也感慨地道,他觉得自己若是遇到这么多窝心事儿,也难免会有些想法的。

    “两位先生,蒙元灭金攻宋中,投靠其的士人不下万千,他们为其出谋划策攻陷江南,却为何又终被忽必烈所弃,想必也有感想吧!”邓光荐看两人的态度有所改观,又言道。

    “圣人云:君虽得以令臣,而不可违于理而妄作;臣虽所以共君,而不可贰于道而曲从。本朝君臣之间各有职业不可相侵;而蒙元入主中原后,则视士人为奴仆,臣也变成了君之奴仆,甚至身为殿上之臣也需入宫服役。君对于臣,自然是生杀予夺都在一念之间!”王应麟叹口气言道。

    “正是如此,陛下只是对士人稍有疑虑,便惹得我们一片劝谏声,两厢比较却也是明君了!”马廷鸾苦笑着道。

    “那又何为真正的明君呢?”邓光荐听了反问道。

    马廷鸾和王应麟对视一眼,这个问题正是引发今日君臣之间的争论的节点。而他们明白历史上对诸多的皇帝也有着明君,昏君,暴君,庸君,贤君这样诸多的说法。大致又可以分为:勤于政务的;不管事情的;瞎管事情的;开国君主。

    但是这些事情并不是就可以来分君主是否昏庸了,若这个君主在一个盛世的时候,你瞎搞搞也没有什么事情,别人会说你励精图治,要是你啥都不做会说你在休养生息为民所向,你要是去打仗会说你开拓国土雄心大略。但是要是当时国情很差呢,你要是瞎搞搞的话就会说你扰乱朝廷,要是你啥都不做那就是无用之辈,要是你要是还打仗那就是扰乱民生,祸国殃民。

    暴君,这个分类就很多了,按道理说基本上暴君伴随着每一个朝代,特别是五代十国。不过最知名的还是秦始皇和隋炀帝了,这些人都是个人意识强烈,但是或多或少的对于道德伦理相对淡薄,庸君太多,只要不出名的基本都是了。昏君和暴君不同,昏君往往是自己听信他人言论,没有自己的意志被人利用,让国家的陷入混乱,发展陷入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