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韩娥传奇 !
罗甲在叙南率义兵乡勇参加了红巾军,任下副千总、修武校尉,编入万户王起岩的部队。
明玉珍派人将胜利的消息报告了宋政权。徐寿辉闻讯,除勉励奖赏三军外,还任命明玉珍为广西两江道宣慰使。
此时,戴寿又建议:应派一军向川北深入敌后游击侦查,以便攻打完者都占领的果州。明玉珍采纳了他的建议,令明三派手下将领万户王起岩为游击,开辟元军后方战场,形成北东南三面攻击四川元军之势。
14·青巾入川
至正十七年(1357年)春,在明玉珍积极西进四川之际,元惠宗下诏令四川行中书省左丞李思齐进兵凤翔,与察罕帖木儿会师宣慰使张良弼、郎中郭择善、宣慰同知拜帖木儿、平章政事定住、总帅汪长生奴,联合攻击青巾军李喜喜所部驻守的巩昌,收复秦晋之地。
原来,早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刘福通率所部红巾军分路突围,转移至外线,向山东、河北及关中发展,这时令大将李喜喜与将军白不信、大刀敖率所部红巾军组成西路军,向西南发展。
那李喜喜,又名李仲贤,乃河南亳州人氏,在修河时与刘福通相识,接受了明教,加入了刘福通领导的修河民工起义,担任大将。这时,他刚准备出发西征,刘福通又突然传来命令,要他率部入陕支援李武、崔德所率的西路军。当时,起义军都身着红袄、头戴红巾,被称作“红巾军”或者“红军”。元朝官军和招募来的地主武装(义军)则身着“青衣”或者“黄衣”,因而被称为“青军”和“黄军”。在战场上,红巾军有时也会身着“青军”或“黄军”服装,以此来迷惑对方,达到预定的战斗目的。由于西路军部队是深入元军后方的,要与众多敌人战斗,所以李喜喜令部队一律换上青色服装,因此被称做“青巾军”。
当年秋,李喜喜和白不信、大刀敖等率部经荆襄出武关入陕,连克陕甘许多州县,占领了殽山和函谷关(相当于今陕西省潼关县以东至河南省新安县一带。),其势欲趋秦、晋之地。元朝知枢密院事答失八都鲁方节制河南军,调陕西行省兵部尚书察罕帖木尔与四川行中书省左丞李思齐倍道来援,会达尔玛齐尔守陕州、潼关。察罕帖木儿即鼓行而西,夜拔殽陵。青巾军转至南山坚守。察罕帖木儿令士兵在营中焚烧马粪,如炊烟状,以疑李喜喜。察罕帖木儿趁夜带兵攻下灵宝城,并完成守城部署后,李喜喜方才发觉,于是渡过黄河攻陷平陆,掳掠安邑、晋南边境。察罕帖木儿率铁骑紧紧追击,青巾军又回扼下阳津,与察罕帖木相持数月。
直到至正十七年春,李喜喜率青巾军才又出襄樊,陷商州、攻武关,直趋长安。然后又分兵攻取同州、华州,陕西中部地区大为震动。随后,李喜喜率部转入南山,进军兴元路。不久,又攻陷秦陇,占领巩昌,欲进军凤翔。因此,元惠宗急忙下诏令李思齐与察罕帖木儿等部围剿李喜喜的青巾军。
青巾军在遭到元军重创后,率部从甘南巩昌(今甘肃漳县)出发,向西败逃,经宕昌(今甘肃岷县)、阶州(甘肃武都)、文州(甘肃文县)、龙州(今四川平武),一路势若破竹,于同年四月退入四川。
15.女扮男装
至正十七年,韩娥已经一十二岁,在韩立细心教导下,已经掌握了一些军事韬略阵法。师父所教弓马技术等武艺日渐娴熟,动作更加骁勇,那杆十六斤重的铁枪,她也能舞得呼呼作响,并能在马上自由运使。韩娥聪明贤惠,处处表现出侠义善良的性格,叔父和叔母十分喜欢,视她为己出。韩立又时常给她讲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韩娥遂逐渐关心国家大事,有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不久,有消息传来,说是青巾军进入西蜀。李喜喜带领的青巾军,背叛了当初红巾军起义的宗旨与初心,军纪败坏,四处烧杀,掳掠州县,奸**女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些妇女担心被掠受辱而自杀的事情,也时而可见,四川人民处水火之中。明人方孝儒说:“各郡臣民遭青巾之虐,百无一二”。朱元璋在一封致明玉珍的书信之中也证实:“足下……以偏师入蜀……西有李喜喜等兵侵扰杀掠,生民无几”。此时,“盗贼蜂起,劫夺货财,掳掠妇女,无所惮”。蜀中因此大乱。
青巾军掳掠妇女的消息不断传来,韩娥已经长得亭亭玉立,韩立担心她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不能自我保护,因此忧愁,唉声叹气。
一天傍晚,韩娥偷偷练剑回来,叔母拉着她,眼泪汪汪地道:“孩子,我和你叔父都已经老了,无力保护你。如今你已是十二岁的人了,天下又这么乱,姑娘家保贞洁最关紧要。这些天,听说青巾军到处奸杀抢劫。我担心你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被掳掠受辱,万一有个差错,怎对得起你死去的二老!我们因此给你做了男人的衣裳,你穿上它扮成男孩子,也许可以幸免。”
韩立也哭着道:“我抚养你,疼爱你,希望你能长大成家幸福,不希望遭到乱兵盗贼的侵辱。可惜你生在战乱中,这是世道不好,也是你命不好。如果你被乱兵盗贼掳掠侮辱,必须要保持女孩儿的贞洁,就是自杀丧命也绝不能服从贼人!”
韩娥跪在二老面前,哽咽道:“我听从爹妈安排,情愿女扮男装。”韩娥接过叔母缝制的男儿服装,回到闺房,低声哭泣至深夜。
第二天早晨,韩娥换上男孩子的衣服,头发挽成两个角,项上依然挂着那块白玉佩。打扮停当,出了闺房,跪在叔父母面前哽咽道:“二老教诲,女儿终身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