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大唐武皇 !
之后的两个月里,李亨借口生病,也不去上朝。这个上朝不是大明宫的朝会,而是指在太子宫明德殿举行的东宫朝会,李隆基正和杨贵妃你侬我侬了,恨不得时间静止,哪有时间上朝了。
东宫朝会与天子常朝一般无二,三天举行一次,只不过是处理东宫内部的事。不过玄宗对亲儿子很是猜忌,自然人手不全了。不过李亨也不在意,反正也没什么事情,而自己也懒得上朝,苟一波更有助于让皇帝放松警惕,至于朝臣们的批评,就有他们去吧。在这三个月里,李林甫被清算了,李林甫的妻子心腹们被流放到了岭南。不过细究起来,这也算不得是清算,因为李林甫搞得那些政治案件没有翻动一件,因为这些案件大多是牵扯着太子的,动了你就是在为太子出头,没人会这么傻。扳倒李林甫的是安禄山的那份弹劾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的上书,说过来还是一个冤案。不过遭冤的是李林甫,也就不怎么冤了。
现在在主政的是杨国忠和陈希烈。唐朝初期所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已经出现了一些改变。在高宗驾崩后,裴炎受遗命辅政,并迁为中书令,由于他之前是门下高官官侍中,所以他把门下省的政事堂也迁到中书省,这就导致中书省、门下省两省开始合并,直到开元十二年,中书令张说上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这也就意味着大唐的中书省和尚书省完成合并了。也从此,管理大唐权力中枢的宰相们的真正官职是中书门下平章事。
与中书门下一同建立的是五房,分别为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这就是一套新的中枢体系,但是五房差不多是六部,而枢机房则是由天子身边的亲信宦官高力士看管,这也就是后来枢密院的前身了。而到了地方官员,节度使、盐铁转运使、采访使一大堆专事专办的官职。
尚书省左、右仆射已经不再分管尚书省,而是只管一个部,倒像是一种荣誉职位了,中书高官官中书令被改为右相,门下高官官侍中被改为左相,成为了一种彻彻底底虚职。比如之前的李林甫的职位是尚书省左仆射兼右相、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前面两个是虚的,或是说荣誉职位,文部尚书就是吏部尚书,要紧的是最后的一个。
李林甫死后,主持政事堂的自然是宫中有人的杨国忠。杨国忠没有多大的本事,但是很恋权,他身兼四十余职,可以说搞垮唐朝的就是这个蠢货。
值得庆贺的是这期间李亨的身体在迅速恢复,李亨一遍又一遍的翻看原身的灵魂记忆。李亨本来觉得原身不过是一个文弱书生,不过在李亨翻看记忆后,便在也没有这般想法了。原身年轻时可谓是弓马娴熟,尤其是骑术,与大唐的男儿一样,原身极度喜爱马球这种暴烈的游戏。众所周知,这种游戏不但对马术的要求十分的高,也是十分危险的,动辄伤经动骨。
原身的文化水平更是没的说,经学典籍,诸子百家,琴棋书画,可谓无所不通。谁叫人家的老师是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这样的名士了,皇家教育可真不是盖的。
此后,李亨开始消化原身的记忆,这可是一笔丰厚的资源。当然,李亨也得为之后的安史之乱做准备,历史上的李亨可谓是极度憋屈,由于安禄山的造反,大唐帝国开始不再信任武将,而李亨自己又不会带兵打仗,不得不依靠武将,这就导致李亨一方面让武将去平叛,一面又派遣自己心腹宦官、没啥本事的文官们去监视武将,给武将掣肘,甚至在相州之战中云集六十万大军时不派遣主将,以至于群龙无首,功败垂成。
在李亨看来,世界上有三种君王,第一种对自己的臣子毫不猜忌,这种不猜忌是来自于自己的底气,如同唐太宗者;第二种是虽然对自己的臣子很猜忌,但还是会用他,用完之后再杀掉,如汉高祖、明太祖者,这种人虽说是冷血无情,但也还是把事情办成了;第三种人就纯属无能之辈,一方面任用自己的臣子,一方面又拼命防着他们。别人还没有建功立业了,就已经想的是他们仗打赢之后居功自傲、功高震主该怎么办,就想崇祯皇帝那样,这样的人,啥事都办不成,不幸的是原身就是这样的人,这也就把一场必胜之战硬是打了七年,以至于江南地区起义、民变此起彼伏,更操蛋是大唐帝国也没有彻底根除这场叛乱的根源,直接开启了持续两百年的军阀割据时代。
李亨自然是不想走原身的老路,这样一来,李亨就得亲自参与到平叛的战斗中了,李亨必须得来一个御驾亲征,否则没有君威,任谁也镇不住那群骄兵悍将。所以李亨必须得把原身在被立为太子后所松弛的骑射本领给召唤回来,不过这事有点难。
李亨通过原身的记忆了解到,东宫可以说是被渗透成了一个筛子,明里暗里谁的眼线都有。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练过弓马武艺的太子又开始练习射箭了,这传出去李亨真怕别人想歪,你太子这是要干嘛呢,想在军队中培植私人势力,还是别有他心?尤其是这个皇帝老爹对太子十分地忌惮,没有一个好的借口,再让杨国忠这个小人搅合一下,李亨就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这期间,李亨不但熟悉原身的各种技能,也开始阅读各类书籍,当然也包括兵法战策,闲暇之余,也把东宫的乐师舞女叫过来,该享受还是要享受的嘛。
装了两个月的病,李亨再也装不下去了。因为太子的老师,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李齐物来进宫看望太子了。李齐物是宗室成员,是李神通的玄孙,要比李亨大两辈。这样的人都来了,李亨自然是不能再装病了,便答应他在四月初一举行朝会。
东宫的朝会是在每月初明德殿举行,时间也不固定,时有时无,参加朝会的人自然是东宫属官。
李亨坐下后,诸卿皆参拜。太子还礼,而后分两班坐定。便开始了东宫的常朝生活。
唐朝作为中国各项封建制度发展成熟。而东宫也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制度,差不多就是一个应急制度,或者说是个备胎。也因为这是一个备胎,在国家正常无大事的时候,常朝现在差不多就是礼节性的活动,由于当今天子对太子很是猜忌,东宫属官不但一直不全,而且处理东宫日常事务的太子詹事府也由李隆基掌握。
东宫属官中,太子太傅为李暠,已年过七旬,也是李神通的玄孙。太子太保为哥舒翰,不过哥舒翰身兼河西、陇右两大节度大使,人在陇西,自不会来东宫上班。
东宫六率,各率不过百余人。文武官员,要么是派过来养老的,要么是京城权贵子弟来这里讨一个闲职,都是靠不住的。当然也有一些名士,如太子右庶子丘为。
在这些属官中,除了太子宾客兼左庶子房琯还可依靠外,其他人与其说是东宫官员还不如说是天子之官。
房琯是长安名士,李亨多次折节下交,才请来做太子宾客的,不过史载此人喜好空谈,却没有啥真本事。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后,便以房琯为右仆射,知政事。李亨本来打算让郭子仪去收复长安,但是房琯却想挣功,便请求做了主帅。为什么说是挣功呢?
因为叛军打下长安后,大肆劫掠,老百姓十分痛恨。李亨北上灵武后,长安城里天天流传着太子即将收复,甚至有百姓攻击叛军。长安城里的叛军可谓是一日三惊,真是军无斗志,将无战心,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收复长安易如反掌。不过房琯领军后根本不问军政,举荐的军司马等高级将领差不多都是文人。唐朝虽说是文官上马可治军,武官下马能治国,但也有无能之辈,泛泛之人啊。结果一场必胜之战却变成了一面倒屠杀,官军二十万人损失十二万人,将关中军民打击的士气全无,却大涨叛军气焰,稳定了叛军军心,以至于之后郭子仪收复长安时变得异常艰难。
众人相互见礼后,而后太子詹士李希言禀奏东宫这几月日常事务。之后李亨有提及四女宁陵郡主李沫的出嫁事宜。李亨吩咐太子中允裴春卿道:“一应礼仪也都按制去办吧。”而后诸臣无事可言,便撤了朝会,李亨照例去了崇文馆。
崇文馆是仿照弘文馆设立的,也是太子治学之地。太宗皇帝是一位马上天子,取了天下后便按照自己秦王府十八学士设立了弘文馆,设立弘文馆学士,向他们求教治国之术,相应的也给东宫设立文学馆以培养太子。
到崇文馆后便让几位学士讲一下太宗文皇帝撰写的《帝范》。好得他要为以后做准备,这管理的学问不可不学。几位学士自无不应,便翻出《帝范》来讲了起来。不过初唐的辞藻较为华丽,即使是李亨继承了原身的记忆,但还是听了个一知半解。就这样熬到中午后,李亨便嘱托他们给此书校注一下。诸位学士们仿佛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般,欣喜的领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