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失去才是真正的拥有 !
“你他妈是不是又没有定时?”
我茫然无措地看着师傅们,尴尬地咬了咬嘴唇。
“你能不能别老是一脸无辜?”
“**样的就是他妈不长记性。”大师傅余光斜了我一眼,一边将手中揉好的面团狠狠砸在旁边放置留待醒发面团的烤盘上。
我默默地把炉内的烤盘抽出来,瑟瑟地问:“那这个你看再定多久时间?”
小师傅一边端着布满整齐揉好面团的烤盘去放入醒发箱,一边说:“把底翻开我看!”
我侧开身,将最外面的一个翻开一个60°,转头等他们发话。
“另外2盘也拉出来看看!”
我欠身借力向后挪一步,把另外2盘最外面的也翻出来给他们看。
“再定3分钟。”
关上炉门,滴—。
“快点加工完过来帮忙分面......”
19岁的暑假,都说这是人生中最应该好好玩的2个月。结束12年“写作业”生活,即将步入大学,但我一点也不想和同学圈的朋友出去玩。
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喜欢呆在陌生的环境里,主动寻找孤独……
至于原因……
在面包房的这份工作是自己主动找的,面试时候我说我中专毕业不上学了,想学个手艺做学徒,试用期3个月。其实根本干不了3个月,8月下旬学校就该军训了,充其量2个月,但是如果不伪装出一个身份,可能人家根本不会要我这个来的时候就想好归期的毛头小子。
至于为什么找面包房这个全职……
这是位于N市市中心的一家连锁面包店,进门左侧是大约6m长,双层的透明保温产品柜,产品柜正前方是蛋糕展示区和前台,右侧是三明治吐司简餐展示区。因为店面处于商场的左顶角,是一个双向门面,所以对外迎街的2面都是落地玻璃窗,紧靠着窗户也布置了几张狭长的高脚桌。虽然这地市寸土寸金,但为了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品相,老板还是选择在店内设置后厨。
一门之隔联通着前台,让你脑海浮现出你所看到过“后厨重地,闲人免进”的场景,那就是我每天工作的后厨。一个横折的空间,横的部分有一个大操作台,一个冷藏工作台,一个3层高Sun-Mate大烤炉,折的部分1个大垃圾桶,1台SINMAG打面机和搅拌机,1座烤盘架,2台SINMAG醒发箱,1座大冰箱。任何一条可以走的过道,都只有一个身位,也就是说无论你站在什么位置,都在挡道。“所幸”后厨“只有4个人”。
最“省钱”的设计是一个挂壁式空调。因为大冰箱很高,放在“折”区最外侧。老板于是非常机智地把空调设置在冰箱对面的墙上。这样的话吹出来的,本身可以顺着巷道进入后厨的冷气,可以被高大的冰箱挡回去一半,以免空调的冷气全部吹到我们后厨,“浪费”了冷气。确实,烤炉内温度基本230℃左右,开个炉门取个东西,热气足以让整个后厨每日恒温40℃以上,我们常常调侃气象局红橙黄高温预警,在我们这儿呆上一天,走哪都是“空调房”。这点“没必要的”冷气,省的确实很有道理。
因为商场层高较高,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后厨和前台区,整体设计成了“Loft”,最左侧楼梯上二楼是:员工物品柜,会计办公区,仓库,裱花间……没错,总共大约15平的空间,分成2层楼的布置。但和同事们不同,我很喜欢这样的逼仄,拥挤的最大好处就是,只要不上楼取东西,任何事情的空间移动都可以不超过10步。尤其是从炉里出货的时候,两步距离就到烤架,至少能让炉门少开一会,少出点“230℃暖气”。
每天早上7点打卡上班。因为我每天得先预热烤炉,做几个新鲜的三明治,做点准备工作(开空调是头等大事),所以一般都是我开门。而每天进店的那一刻都会感受到“热烈的簇拥”,沉闷了一夜的空气,就像一团团潮湿的棉被,即刻裹在身上,让你“酣畅”地呼吸。
开工第一件事是炸甜甜圈,说是甜甜圈,本质在我看来就是炸“油条”,只是把“油条”的两头接起来而且短很多罢了。一个脸盆大小的不锈钢盆,倒2/3满度的油,放在电磁炉上加热,为了让油加热得快些,一开始温度可以设置高些,用2100℃加热,到手放在油面上方感到温热且开始冒烟时开始炸,这时可以把温度降低一点,1600℃即可,不然油温太高,“油条”放进去特别容易炸糊。我一般一次炸3个,放进去之后需要根据炸的成色,翻动两面,没错,翻动用的工具正是炸油条的长筷子。一般炸到较深的棕油黄色即可取出。
至于这盆油,当然不是一次性的,炸完之后把这盆油放到烤炉底下(以免被碰翻),第二天继续用它炸,但毕竟每天都会消耗,所以直到感觉油太少,不方便炸的时候,再补进去一点油就可。我本想问问为啥不能每天换一盆,后来想想觉得这个问题太弱智,于是放下了良心。
这个项目始终令我记忆犹新。因为在密闭狭窄的空间内炸,油烟无法排出,辣的人眼睛都睁不开,所以师傅师哥一般都让我去前台小桌子那炸,那是一个根本没有空调气息存在的地方。每天在那炸“油条”的时候,我都会非常小心自己的汗,不能滴到油锅里,免得被溅出的热油烫伤。但摆脱了最初的不适应之后,反而觉得挺好。因为每天炸完3烤盘“油条”之后,首先,整件衣服肯定会汗透,其次,为了避免脸上的汗不小心滴进锅里,一般都会带着口罩,炸完之后口罩的凸出部分会攒出一抔汗(后来,新冠期间人人得戴口罩,可我再也没有找到这时候的感觉)。总而言之,早上第一件事完成之后,我就已经“洗过一把澡”了,就好像游泳之前先在淋浴区琳琳水,让身子熟悉熟悉温度和水感一样,炸“油条”就是我每天的“泳前淋浴”。此后的工作就是在“汗水”里自在遨游了。
“后厨”地处“中华第一商圈”之中Top3级别的商场旁。距它不到五百米,就是仅次于P市SKP,全国第二,华东第一赚钱的购物中心。所以每天的人流量毋庸置疑,来来往往大多时尚前卫,妆容精致。我对他们通常非常有好感,倒不是因为我是个颜狗,更重要的在于我觉得这些穿着讲究,面容雕刻的人们大概率不会来店里买吃的。如果不小心弄脏了衣服,或者吃完了还得补妆,无论是当天的魅力形象,还是化妆品的价格,为那么一口可有可无不值钱的东西,完全不值得冒险。最怕小孩子路过,他们最容易吵着要吃的。
这种想法起初是希望买的人少,我们后厨压力小点,后来我还真挺希望都别来买的,哪怕我每天多做点也没事。
店门口有几个功能式花坛,就是那种中间是花植,四周可以坐下来休息的那种。
而那些花坛,纪念着当时每周一次的夏夜时光,是我极为享受的记忆。
我师哥是个唱功贼强的街头歌手,一般每个周六晚上会在中间那个花坛进行“演出”。喜欢听他唱歌的人不少,他和他一个唱友在吉他包里先放个几十块钱和零钱,每次引来很多围观的同时,一晚上有时也能赚个一两百块钱,当然偶尔也会引来城管/广场管理人员。
据说师哥从小音乐天赋很高,一直想考音乐学院,但一方面文化成绩太差,另一方面家境也不足以支撑他潜心研究音乐。所以专科毕业之后,去S市做汽车销售,但根本原因是想去S市,从一个街头艺人起步,追寻音乐梦想。没想到的是S市,以D路为例,每个街头艺人都有一个“潜领地”,对于外来的同行,不仅唱歌的地点可能已是他人“雀巢”,会被驱逐,更重要的是,一个街头的常驻艺人们通常也很齐心。本身赚钱也不多,还来新人抢饭吃!所以一般外来的“鸠”,会被本地群雀赶走。另一个角度说,即便你在这条街上站住了一个位置,那么多的艺人,讲实话,能力谁又比谁强到哪去?况且,如今街头艺术就是看个热闹,一街的艺人,看都看腻了,不管你唱的好不好,关键谁还听你在那唱?
但是,师哥对赚钱兴趣不大。与之相比,他更想找个人多的地方,打开他的小音箱,闭上眼……只要再睁开眼时候,周围有一圈人围着,给点掌声,就足够。
之后的日子,我当我经过那里,都能想起和师傅们一起去给师哥捧场,听他唱五月天的“恋爱ing”、“倔强”、“知足”……的夏日夜晚。路灯下,亮橙色的光,总会随着他油油的脸四处反射,他拿着话筒,深情地沉浸在音乐里,时而和旁边的吉他手互动交错……
那段时间,我总会被隐隐感动,他是“真正的快乐”,每当歌词从情绪中流淌出来,在充满乐符的胸中,他呼吸着真正的自由,他自己真实的存在也总是在那些时刻熠熠生辉……
据说他后来还去了很多城市,但都没想过常驻,但小师傅结婚时候他当伴郎,见到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潇洒,但“压轴曲”从“倔强”变成了“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