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逍遥江山 > 1764章: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1764章: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逍遥江山 !

    皱眉思索了一番,仍旧落不下笔,一旁的杨荣看得好大不耐烦,嘟哝道:“我看朱勇就不错,有勇有谋,且是名臣之后?”

    杨士奇内心深处也有些倾向朱勇,一来朱勇是成国公的朱能的儿子,对于朱能,他曾有这样的评价,王颀然魁硕、勇力过人、器宇宏博、智识高远、雍容端重、辞气温裕,广坐群议,王折衷之,词简理当,无不心服。善驭将士,教训抚恤,亲若父子,纪律明肃,无敢逾越。每遇劲敌,大呼驰斗,以一当百,敌皆望风辟易。怀绥降附,恩惠周至,出谋制胜,靡有遗策。尤善用才,人率归心,虽古良将不过是也。所谓爱屋及乌,对朱勇不免高看了些,但这朱勇也是个人物,从永乐五年袭成国公。后掌都督府事,留守南京。永乐二十二年跟随朱棣北征蒙古。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叛乱,朱勇跟随宣宗出兵讨伐。大军出城后,朱勇建议兵贵神速,应全速前进。宣宗采纳,大军直抵叛军盘踞的青州城下。朱高煦慑于威势,出城投降。宣德三年,朱勇进封太子太保,主管明朝的中央军--京营。以后宣宗每次到边境巡视,朱勇都跟随前往,算得上一员勇将……?“听杨荣有这个心思,杨士奇也有些心动,正要落笔,却听得杨溥道:“你们难道想要重复李景隆的覆辙么,边防乃国之重任,主帅的人选关乎国家安慰,朱勇虽有才学,但多担任京城防务,其经验只怕难以胜任边防之重任?”

    杨士奇、杨荣各自看了一眼,倒也觉得朱勇似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顿时又犹豫了起来。

    “依你看,这人选谁合适?”杨士奇思索了片刻,干脆将手中的名单递给了样溥。

    这个时候,内阁还没有后来那么明显的首辅与次辅界限严格,这个时候更倾向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没有后来的那么风云变幻,尔虞我诈,阁臣与阁臣能更好的处理国家政务。

    杨溥也不含糊,顺手接过了名单,皱着眉头一一看了一番,最后的目光落在了谭广的名字上,我看他就差不多了?“

    “谭广?”杨士奇,杨荣暗自嘀咕了声,随即点了点头。

    这谭广的确是个人物,早些年参与“靖难之役”的,参加过营建北京城工程,创立最早的火器部队“神机营”。

    谭广身高体壮,从行伍奋斗到大将,身经大小一百余战,未尝遭挫败。在宣府二十年,修建屯堡,严整守备,增设驿传,又请给各边镇颁给火器。将校犯法,他即奏请治罪,但他安抚士卒有恩。边境安然,他堪称名将。他曾因愤怒而杖杀都司经历,又曾以私怨杖打百户,为此而受到言官的弹劾,但皇上置之不问。盛名之大,不亚于张辅,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谭广升为左都督,佩镇朔将军印,镇守宣府,功名显赫,宣德三年,谭广请军镇也照郡县之例,立风云雷雨山川和社稷坛,让百官侧目,这样的人物,按说早该就引起杨士奇等人的主意,但此人虽是武将,但为人十分的低调,以至于朝廷几乎忘记了这个人,这次能将他记录在名单内,还是他在年底时,因宣府粮少,他请照开平、独石的办法,招商人输运粮食到宣府以获得销售食盐的权力,以此来充实军粮,这事儿皇帝看了交个了内阁做批阅,三人才想起了这么一个人来,若不然这么一个经验丰富,战功显著的老将就这么埋没,实在可惜的很。

    杨溥见两人露出满意的表情,想了想道:“鞑子一分为三,但总体来看,还是瓦刺的实力最强,脱欢虽然已来归附,但他狡猾的阴谋不可预测,不可不防,谭广长身多力,奋迹行伍至大将,大小百余战,未尝挫衄。在宣府二十年,修屯堡,严守备,增驿传,又请颁给火器于各边。将校失律,即奏请置罪,而抚士卒有恩。边徼帖然,称名将。用它取代薛禄最合适不过了?”

    “我赞同宏济的建议,边寇出没无常,惟防御为上策。应分兵扼守要害之地,而间或派遣精锐部队巡视塞外,遇上敌人则量力决定是战是守。派间谍侦察敌人动静,以轻兵跟踪敌人的去向。敌人来则一无所得,去则有所恐惧,这样边防之患可以稍得减轻。谭广有这个能力,足以让朝廷放心!”杨荣想了想道。

    见两人都没意见,杨士奇也点了点头,以朱勇与谭广做了一番比较,最终认为朱勇虽能重用,但终究是世家子弟,年纪轻轻就世袭成国公,骨子里的纨绔之气不免重了些,而这些与京城到无碍,与边防就是致命的缺点了,如今的边防以稳为重,谭长身多力,奋迹行伍至大将,大小百余战,未尝挫衄,有勇有谋,从他多次上奏朝廷的建议上看,此人的确也是稳重之人,用在边防上最合适不过了!“略一沉吟便落了笔法,然后仔细的写了几句评语,才算是彻底放松了下来。

    杨荣看他这会儿忙完了公务,又继续了先前的话儿问:“今日的事儿,你也看到了吧?”

    杨士奇知道他问的是什么,看了一眼窗外,从这儿看出去,正好看到整个午门的一切,一心想找杨峥麻烦的言官,差不多集聚齐全了,据说许多已经退职的御史,给事中也被邀请到了午门,因此今日的声势甚是浩大,放眼望去,清一色的官儿,再也看不到其他的。

    “这么大的动静,能不知道么?杨士奇叹了声道,显得有些落寞,内阁三人之中,以他的年纪最大,经历的事情也最多,从建文时的靖难之役,再到永乐年的太子之争,再到宣德元年的汉王之乱,可以说他见证了大明重重战乱,重重尔虞我诈,在一场场的你死我活的夺位斗争中,他始终坚定地站在了太子这一边,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忠诚最终战胜了对手,将朝局一次又一次从战乱之中带回平静,正是见多了战乱,所以他才对朝局的平静十分的渴望,这么些年来,莫不是在努力向着这一个目标在做,可结果总不是那么如意,有些人似乎天生就不想这个世界安稳,平静……?

    “你说,言官为何就这么折腾呢?“看了许久,杨士奇轻声道。

    杨荣、杨溥似是头一次看他露出如此厌倦的面容,不免感到惊讶,但三人共事多年,彼此心意相通,有些事情就是不言语,彼此也能揣摩些,因此两人并没问,各自看了一眼窗外,杨荣微微一笑道:“不折腾,那就不是言官了?”

    “看这动静,接下来的戏怕是不小啊?”杨溥淡淡丢出了一声。

    “言官整日的咬人,今日弹劾这个,明日骂那个,仿佛这天下的官儿,就没有清官了,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再看看他们一个个道貌岸然,哪还有半点忠君爱国之心……?”杨荣语气略带愤怒的道。

    杨荣为人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一直处理边防重任,平日里没少接受边将的馈赠,就这么点芝麻绿豆的小事,没少被言官弹劾,最厉害的时候差点让他挂冠而去,因此对于言官没事乱咬人的本事,的确有些看不惯,碰上了总要骂上几句。

    杨士奇、杨溥都知道他这点小心思,听了这话儿微微一笑,并没有接过话儿,而是重新回到了刚才的话题,杨溥道:“东里,这出戏你怎么看?“

    杨士奇眯着双眼,看了看,脸色平淡地道:“还能怎么看,无非是往大的看了?”

    “往大的看?不见得吧,杨峥名声虽不错,可毕竟是年轻了些,能用的人脉,算起来也就是翰林院了?以为看啊,这出戏怕是到头了?”杨荣道。

    杨溥粘着一把长须,呵呵一笑道:“勉仁这次怕是要看走眼了?”

    三人之中,杨荣与杨峥接触最少,虽敬佩他的才学,以及过人的胆识眼光,还有那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但不可否认他一直认为杨峥的才学多是偏才,造福一方或许可以,用来治国,就略显不足了……,鉴于这番认识,才有了刚才的一番判断,如今听杨士奇,杨溥的口吻,似不止如此,好奇心登时大起,忍不住问道:“此话怎么说?“

    杨溥看了一眼杨士奇道:“是你说,还是我来说?”

    杨士奇呵呵一笑道:“我可什么也看不出来,自是你说了?“

    “老狐狸!“杨溥笑骂了声,也不推辞,轻声道:“杨大人年纪轻不假,可说到才学,见识,气度、胆识我认为当今天下,除了于谦之外,无人可与比肩,这番评价,想来没什么问题吧?”

    杨士奇、杨荣点了道:“他担得起这几句评语?”

    杨溥点了点头,道:“这样的人,又岂能这么轻易就范呢,你们看他这几年的行事,那一样不是在旁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他硬是给办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