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逍遥江山 !
此时,紫禁城外廷的武英殿内,大明帝国的太子朱瞻基端坐在宝座上,面色冷峻,凝听自己的心腹重臣说这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
朱瞻基为人性子温和,也能信任下属,很多国事他都愿意交给属下去完成,自己再给点批阅意见,这样的不断他这个太子不会事事躬亲,而下属也能他的信任,而卖力的为国事操劳,所以,从四月到南京,一切政务都在他的处理下,一切有条不紊,彰显章法。
但今日的这件大事,是关乎国运,那些文武百官可帮不得忙,所以他要亲自过问。
南京各地的文武百官,勋卿国戚跸集,待太监呼喊后,百官行礼站定。
太子监国可以东宫官属为处理全国政务之官员,采用太子系统的恭公文格式向全国发,南京作为陪都,官职比北京的官员也多了些,朱瞻基今年虽二十八岁,但自小就受到永乐皇帝喜爱,对其悉心教导,心智,威严,早已不只是一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相反早慧的他,早已具备了一个帝王应有的威严,心智,此时他端坐在高高的御座上,略显稚嫩的脸颊上,透着一股刚毅,眼里透着自信,让人不敢小视。
文武百官没人因为太子年轻生出小视之心,相反,他们神色更加谨慎,礼仪更加周到,没人因为这位太子的年轻,而有一丝的怠慢,文武两班群臣,按照官职大小,整齐站立,躬身行礼。
朱瞻基居高临下的扫视了一眼脚下站立的百来个大大小小的官职,心头涌出一股自豪之感来,重重的吐了口气,对着身旁的太监道:“开始吧!“
你太监上前一步,将手中佛尘扬起,高声道:“议事开始!“
尖锐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久久回荡,原本寂静无声的大殿,因为这太监一句话,微微有了几分生气,不少人窃窃私语起来。
今日朱瞻基议论的一件大事,是为了今年的科考案。
大明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所谓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考生能否高中,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科举自洪武三年实施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到洪武十八年明tai祖定下考官人数,主考二人,同考官八人。其他又有会试提调官、收掌试卷官、弥封官、眷录官等等,体制十分完备,可以说在这种完美的制度下,大明的科举相对于唐代科举要公正得多。
但世间哪有绝对的公正,科举联考,说来是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是平等取士,其实不然,别说按省分配录取比例,便是试提调官、收掌试卷官、弥封官、眷录官等等就有不少漏洞,这一次的科举案就因为南北不均引起来的。
说起来,这种案子不是第一次,洪武三十年就发生过震惊天下的“南北案“。
洪武十三年三月初五,京城南京举行了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九次科举考试。考试之后,在贡院街放榜。熙熙攘攘的举子都在看榜,落选举子中忽然有人高声质疑:“录取的贡生全为南方人,北方人上榜的一个也没有。”
大家仔细一看,果然如此。
落榜中有人便想到了主考官,便在人群里大声叫到:“正副主考都是南方人,是南方人压制北方人!”
这一喊,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群情激愤的士子到礼部衙门讨个说法,礼部初始不以为意,但很快,南京的街头巷尾贴满了匿名的传单,指责主考官员只选拔南方人,其中必有隐情。人人不满,在礼部门前闹事, 事件越演越烈,礼部官员不敢隐瞒,向皇帝上了奏本,陈述此事。
朱元璋知道这样的考试结果,心中大怒震怒,同时也怀疑三名南方籍的主考官有徇私舞弊的可能。
^^^^^^^^^^^^^^^^^^^^^^^^^^^^^^^^^^^^
但经过思考后在奏折上批道:“南人尽占黄榜,举子群情激动,着礼部官员将试卷再阅来报。”这批示所暗示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也得录取一些北方考生。以平息北方举子的不满,争取他们的拥护,以利于明王朝的巩固。
朱元璋把主考官刘三吾召进宫中问话。这位年已八十五岁翰林学士是个正直但脾气倔强的人。他回答朱元璋说:“会试榜发,北方举子大哗,臣已尽知。然臣在阅卷之时只以文章优劣定名次,并不知所录取到底是准,哪里人氏……”他把阅卷的认真和公正过程说了一遍,并告知朱元璋说,受元朝统治之影响,北方举子文学根基远不如南方。
对于这个说法,朱元璋也十分的同意,无奈,天下士子闹腾不已,为了尽快安抚北方士子,朱元璋有心想让刘三吾拔几名北方士子,以鼓励北人之心!“
谁知刘三吾是个硬骨头,对朱元璋说:“臣为国取才,只能以试卷文字优劣为标准,不以南人、北人为依据。”
朱元璋有些不悦,但也不好发作,正好继续劝说:“依朕之见,不妨在北人中择优选上几名,以安定人心,平息众怒、”
刘三吾抱住 “死理”不放,说道:“会试榜次已定,当选人名副其实,不能更换了。”
这一下,朱元璋顿时火了,说道:“先生执意不换,朕以为其中必有私弊。”刘三吾不服,赌气请另委大员重新审阅试卷。朱元璋大怒,立即撤了刘三吾的职,另委翰林院张信主持复阅全部试卷。
按说事情到了这一份上了,这些老学究也应该听出了点圣意,可这帮老学究不但没听出圣意,反而一意孤行。
张信领旨复卷之后,朱元璋亲临奉天殿,召集文武百官及被罢黜的刘三吾等一起来听取复卷的结果。
由于这一次的结果关乎南北士子的稳定,所以朱元璋格外的重视,怕张信等人不明白自己的苦心,率先宣布说:“本科会试尽取南人……但应试举子只能以文章定优劣,这又是朕取士的标准……务要求得公道,以服天下”。
到了这会儿谁都听出了皇帝的意思,可偏偏奉旨复查的张信不懂圣意,先把几份经过评点的北方举子的试卷呈给朱元璋时奏道:“遵照万岁旨意,已仔细复审,特别留意北方举子的试卷,这几份试卷文章通顺,韬略可行,实为北方举子中之佼佼者,不能不算是国家的人才了,若论才华臣等以为均可入选。”说毕,又呈上一叠南方入选举子的试卷呈上,补充说道:“臣将方才几份试卷与前榜中试试卷相对照,才发现南北考生成绩相差实很悬殊。前榜最末一名其才学文章也远远高出北方学子中的佼佼者,万岁方才言道,开科取士当以文章定优劣,臣等深体万岁之意,中选人员实应皆依前榜,北方举子不得不落榜了。”
这个结果,不但朱元璋没有料到,就是文武百官也没想到经张信复阅后的结果也是这样,朱元璋没想到竟敢不理会自己的意图,还敢在文武百官面前替被罢黜的大臣说话,气得半天没有说出话来。缓了一会他冷笑着说:“张爱卿真会演戏!就在你复阅试卷时,朕已得到密报,刘三吾跟你串通一气蒙哄孤家。”
对于朱元璋的责问,张信辩解说:“自奉旨审卷以来,臣及所有阅卷官均未与外有任何接触,且贡院内外防护森严,家丁密议当找隐蔽地方,何以光天化日之下在臣的家门前密议呢?”满朝文武及众阅卷官对张信处事的周密和辩解有力均甚佩服。
朱元璋恼羞成怒,拍案怒吼道:“翰林院官官相护,不以公正为怀,反而互相包庇。着刑部将张信、刘三吾等缉拿下狱严加追问。张信复阅结果无效,待朕亲自批阅以定取舍,退朝!”
刘三吾、张信等人不了解圣意,刑部可是将皇帝的话儿听得明明白白,心里如何不清楚,既然士子的试卷没错,那么一定是主考官有错了,为此刑部连夜严审刘三吾、张信等人。
^^^^^^^^^^^^^^^^^^月中了,月票求啊,订阅求啊,诸位请给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