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嘉靖风华 !
正德16年4月1日,朱厚熜在文武群臣的簇拥之下,来到了松林山,拜祭兴献王。
此时的朱厚熜就跟提线木偶没什么区别。
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有规矩。现在的朱厚熜已经不是藩王世子,也不是普通藩王,而是即将要入京登基的嗣皇帝。因此朱厚熜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仪,礼部尚书毛澄在这里,礼部不少官员也在这里。他们已经为朱厚熜这位嗣皇帝制定好了入京之前的一切行动,朱厚熜只要按照皇族礼节完成就可以。等拜祭完兴献王之后,朱厚熜要去辞别兴王妃。蒋氏抱着朱厚熜默默流泪。
皇帝位置落在了兴王府,这是大好的事情。
自己的儿子成为了皇帝,更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蒋氏不只有兴奋、高兴,还有惶恐。自己的亲儿子当皇帝,但她只是兴王妃,是藩王妃。
看看那些钦差队伍的大佬态度就知道。
虽然对于兴王妃也是恭敬有加,但态度完全不一样。从礼法上出发,他们把朱厚熜当成是嗣皇,所以口中虽然继续叫着“殿下”,但完全是当皇帝来对待。可是对于兴王妃,就是对待一名藩王妃,对待一名亲王妃。
骨肉分离,蒋氏岂能不惶恐。
蒋氏虽然生了不少孩子,但养成的只有一儿一女,只有朱厚熜这么一个儿子。现在只有虚岁15的儿子要去北京继承帝位,蒋氏真的很害怕。
看着已经比自己更高的朱厚熜,蒋氏哽咽道:“我儿此行,当谨慎小心。到了京城,不可妄言,不可妄动,一切都要小心行事。”
朱厚熜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两年,继承了朱厚熜的身体、记忆、感情。看着蒋氏流着眼泪谆谆教诲,想到离别也是非常伤心。对黄锦道:“出去守门,不许任何人进来。”
“是。”
等黄锦出去之后,朱厚熜双膝跪地。
蒋氏立马蹲下来,抱住朱厚熜,连连道:“我儿休要如此。你是嗣皇,要继承大统,不可如此。”
“母妃。甭管如何,熜儿都是母妃的儿子。儿跪母,天经地义。”
朱厚熜紧握蒋氏的双手,小声道:“母妃,在父王守孝结束之前,你暂且在王府忍耐。等父王孝期一到,儿臣定然派人接母妃进京。儿臣初入京城,需要时间部署。届时儿臣必然会风风光光的让母妃进京,给母妃一个太后的称号。望母妃不要着急,等儿臣消息。”
蒋氏一惊。
看着自己的儿子,忽然发现自己儿子真的已经长大了。
蒋氏毕竟做了几十年的兴王妃,很多东西她还是了解的。朱厚熜是小宗入大宗,藩王入主京城继位,很有可能是要过继的。就算不是过继,朱厚熜在京城没有根基,到了京城必然到处都是掣肘。
但看看自己只有15岁的儿子,他说的是什么。
蒋氏完全听懂了。
朱厚熜是告诉蒋氏,在兴献王孝期之前,一定会在北京站稳脚跟,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让兴王妃静静地等待,成为一名太后。
可是这个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宫中可是有弘治皇帝的皇后,现在的张太后。还有刚刚驾崩的正德皇帝后宫。朱厚熜想要在几个月之内稳定北京朝局,让自己成为太后,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看着朱厚熜还很稚嫩的面庞,蒋氏摸了摸朱厚熜的脸,道:“母妃不要太后尊称,只想要我儿平平安安。”
“母妃,儿臣定会好好地。”
说完之后,朱厚熜再次磕头,辞别兴王妃。
朱厚熜离开兴王府后院,黄锦和章秦两个人跟着朱厚熜。这里面黄锦是从小跟着朱厚熜的,而章秦是后来正德皇帝赐给兴王府的十名小太监当中的一个人。
被朱厚熜看上,这两年一直在伺候朱厚熜。两个人是朱厚熜的贴身太监,随着朱厚熜成为嗣皇帝,两个贴身太监的身份立马高了一大截。
所有的文武群臣都在等着朱厚熜。朱厚熜的座驾是专门定制的,非常豪华,里面可以坐好几个人。不过这是朱厚熜的座驾,只有朱厚熜最亲密的人才能一起做。
朱厚熜不耐烦,因此跟着朱厚熜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贴身太监黄锦,一个是朱厚熜的奶兄弟陆炳。其他贴身伺候朱厚熜的人,都是坐在后面的马车上。此次南下接朱厚熜的钦差师团,先遣部队就有近2000人。又从兴王府仪卫司抽掉了1000人,组成了3000人的护卫部队。
朱厚熜座驾周围,就是兴王府仪卫司的仪卫部队。
陆松指挥这些仪卫部队,骆安则是率领仪卫司最精锐的一批人马贴身护卫朱厚熜。而外面是兴王府护卫指挥使朱宸,率领兴王府护卫部队和钦差使团一起南下的部队,保卫队伍外面的安全。
朱宸、陆松、骆安都是兴王府军方重要人物。
钦差使团的大佬都不敢忽视这几个人。因为这几个人当中,朱宸在跟随兴王府之前,是世袭锦衣卫千户的家族。陆松虽然出身比不上朱宸,但在兴王府的地位却不低于朱宸,因为陆松老婆范氏是朱厚熜的乳母。此次朱厚熜进京,兴王妃不能跟随,因此跟随的是陆松之妻范氏,负责朱厚熜日常生活。
骆安的父亲是羽林卫千户,当年跟着兴献王就藩。
这些人现在看起来不起眼,级别都比较低。但只要朱厚熜登基,都会迅速升官,甚至可以升好几个级别。军队职务和文官升官完全不一样,只要皇帝愿意,十几岁正四品、正三品都是不少见的事情。甚至锦衣卫当中,几岁孩子封为从三品指挥同知都很常见。这几个人当中,特别是像朱宸,原来就是正五品的锦衣卫千户,朱厚熜登基之后连升三四级,成为指挥同知是很轻松的事情。甚至朱厚熜高兴,一跃成为锦衣卫指挥使都有可能,不会有任何人说什么。也就是说很容易成为锦衣卫实权派人物。
此次南下跟着钦差使团的一些锦衣卫,找机会就跟他们套近乎。
到了这个时候,大部分势力都已经是知道了正德皇帝驾崩,兴王世子成为嗣皇的消息。朱厚熜这边的队伍从安陆出发,沿途的藩王,沿途的文武百官都过来迎接朱厚熜。
都想在新皇面前刷脸。
不过朱厚熜并没有接见他们,而是派人告诉路上的藩王和文武百官。告诉他们北上的队伍不会停,因此用不着迎接。朱厚熜这个时候也不想节外生枝,尽快的赶到京城登基才是王道。
部队北上三天左右之后,和钦差队伍一起出发的大部队会和。这些部队因为是大部队,所以南下速度比较慢,比先头部队慢了好几天。这支部队大约有4600多人,这样朱厚熜的队伍变成了7600多人,快8000人。
四月十六日,队伍过了黄河。
在真定,和过来迎驾的6000官兵相遇。这是杨廷和他们完全稳定了朝局之后,专门为了迎接朱厚熜派遣的部队。两支队伍会和之后,朱厚熜这边的队伍就变成了14000人左右。浩浩荡荡的队伍一起北上,速度也开始慢了下来。不过这个时候梁储他们也不着急了。
因为京城局势稳定。
四月二十二日,经过了二十一天的路程,队伍终于来到了京城。
朱厚熜落在了行殿。
在行殿等着礼官呈上继位礼仪。登基为帝,是有一套完整的礼仪。朱厚熜虽然也是皇族中人,但毕竟只是藩王世子出身,不可能和整天研究礼仪的礼官相比。
很快礼部上呈继位礼。
礼部上呈的是皇太子继位礼,意思就是说,朱厚熜要以皇太子的身份入宫,然后在宫中登基。朱厚熜看着礼部上呈的继位礼,转过头问了袁宗皋。
“袁大人,遗诏要孤为嗣皇帝位,而非皇子继位。”
正德皇帝的遗诏写的不清不楚。
这个为后来的大礼仪之争留下了尾巴。如果遗诏直接写,让朱厚熜过继,之后接皇帝位,那么事情就会很明确,而且很简单。朱厚熜还敢反对不成?不一样要乖乖的接旨,乖乖的过继,乖乖的北上登基。
但遗诏并没有那么写。
只是匆忙当中写上了,让朱厚熜嗣皇帝位,写的不清不楚。朱厚熜并不愿意和杨廷和他们闹矛盾,说句实话朱厚熜本人对于杨廷和还是很佩服的,或者说是很欣赏的。
能力很强。
但没有办法。朱厚熜如果今天退了一步,就会被外面的勋戚、朝臣小觑,以后就会被杨廷和他们压制。自己本身就是藩王继位,根底不足,底气不足。如果来到京城之后,乖乖的听话,那么以后就没有自己这个皇帝说话的余地。说不定未来几年之内,自己都要看杨廷和的脸色,这可不是朱厚熜想要的事情。
因此该坚持的必须要坚持。
袁宗皋点点头,立马是上前,告诉礼部的礼官,要他们重新拟定礼仪。消息传到杨廷和这边,杨廷和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主张。反而是再次派遣礼部礼官,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拟定的礼仪行事。其他几名内阁大佬都是赞成杨廷和的意见,认为朱厚熜应该按照礼官制定的礼仪行事。
但朱厚熜不同意。
当然朱厚熜虽然不同意,但不会亲自出场和杨廷和他们对峙。一旦发生这种事情,那可就是地动山摇的政治事件,没有了任何回旋余地。朱厚熜是嗣君,杨廷和是内阁首辅,两个人一旦发生直接冲突,那么问题就大了。
所以真正在前台互不相让的,一个是兴王府长吏袁宗皋,一个是礼部尚书毛澄。他们一个代表嗣皇帝朱厚熜,一个代表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佬。
僵持了几个小时,也没能够谈妥,谁也不妥协。
时间越久,双方都是非常着急。朱厚熜这边的人心情都是七上八下,担心朱厚熜的皇位出现变故。大家跟着朱厚熜高高兴兴的来到了京城,如果朱厚熜无法登基,那么大家的结局都不会很好。新皇一旦不是朱厚熜,那么任何一个人成为皇帝,都不会放过朱厚熜。
当然杨廷和这边也是如此。
明朝不是汉朝,杨廷和也不是霍光。
明朝的内阁,不过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把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身上。结果是皇帝非常累,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皇帝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所以成立了一个帮助皇帝处理事情的秘书机构,这就是明朝内阁的由来。虽然后来内阁权力大增,但内阁毕竟只是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出身,并不是汉唐时期的丞相。朱厚熜虽然现在没有登基,但已经接受了遗旨,所有人都知道朱厚熜是嗣皇帝。甚至这份遗旨已经明发天下,全国都知道了朱厚熜是嗣皇帝。这样的情况之下,杨廷和他们也不敢说,因为朱厚熜使性子,就真的不让朱厚熜登基。杨廷和可没有那么大的权力。
结果是朱厚熜入宫的事情,就这么僵持,已经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