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回不去的天堂 !
临近期末,又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这天最后一节英语课,英语老师组织了一场模拟考试,程南向来英语很出色,第一个交了试卷。第二天是周五也是腊八节,可以离校过双休了,于是程南便帮着英语老师给每位同学分发周末作业。
其他交了试卷的同学就可以去吃晚饭了,本来第一个交卷的程南反而成了最后走的那部分。吃完晚饭回教室复习,看到已经在教室的同学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议论什么,我疑惑地走回自己的座位,杨浩和大师一改往日嬉皮笑脸的样子,一脸严肃地和旁边两位同学也在议论纷纷,“你听说了吗,程南晚饭时间在一楼大厅晕倒了。”杨浩转过头问我。
“没有呀,为什么晕倒了?”我诧异地问杨浩。
“不知道原因,但是救护车都来了,好像还挺严重的。”
“有做急救措施吗?”
“当时有同学掐人中了,但是睁了一下眼又闭上了。”大师说。
那天晚上突然不想学习了,也不想看书,就和杨浩、大师他们闲聊,商量着周末一起带着好吃的、鲜花去医院看望他。聊完这个话题后,大师又给我们讲冲奶茶的经验,讲他们宿舍偷偷带了锅去宿舍泡方便面。我和杨浩听着都惊呆了,带方便面已经很冒险了,竟然还有人带锅!
当时方便面和辣条之类的零食在学校属于违禁品,班主任会不定时到宿舍抽查。但是我们也会偷偷带进去,数量不多,最多一个人带一包,一周在学校待四天晚上,正好一天一包,一人负责一天,即使被查,损失也能降到最低。我们会在熄灯后去宿舍阳台上偷偷泡,泡完后整个宿舍一起分吃,最后喝的汤都不剩。
后来的我吃过各种各样的泡面,却再也吃不出那时候的味道,那好像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泡面。
那天晚上,我梦到了程南,具体情节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一个很美好的梦。第二天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我们喝着腊八粥,我说起梦到程南,没想到李欣儿她们也说梦到了程南,我们想着周末一定要去看望他。
第一节课是语文课,王老师迟迟没有走进教室,大家围在一起窃窃私语。大概过了半节课时间,王老师走了进来,一句话都没说,只是绕着教室走了一圈又一圈,走了许久,最后停在讲台上,看着我们说:“有个事要和大家说一下。”我们全都抬头看着王老师,王老师顿了顿,说:“程南同学昨天心脏病突发,在送去医院的路上,已经停止了呼吸。”
说完后,教室沉默了许久,耳边回荡着那句“已经停止了呼吸”,大家似乎都在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接着教室里陆陆续续传出抽泣声,王老师背过身去面朝着黑板,看不清表情,时不时抬手擦拭脸上的泪。
那么一个品学兼优的男孩子,上个月排练期间经常帮我们带晚饭,上周才完成了教室后面的黑板报,黑板报的主题是母爱,上面有他亲手抄写的歌词《烛光里的妈妈》,字迹娟秀,他的妈妈知道这个消息会多悲恸啊。昨天还给我们发作业的同学,突然间就成了天人永隔,而发作业这件事,似乎成了他和我们最后的道别,连一起去医院看望他的约定,都成了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视野逐渐模糊了,眼里的泪水不断地滴在桌子上,抽泣声充满了整个教室。我想到了同样因为心脏病突发而逝世的舅舅,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死亡,那时候太小不懂事,并不能切身体会到亲人离世的痛,只记得大人们哭得撕心裂肺。这是第二次,同一个教室朝夕相处的同学,突然之间就永远离开了我们,那种痛,这辈子都忘不了。
那一节课,王老师始终没转过身来,直到下课铃声响了,王老师说了句“下课吧”便匆匆离去了。整个上午,无论是任课老师还是我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老师们没有讲课,只是布置完作业就回办公室了,我们也没心情做作业,大家红着眼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天。那天的情景就算过去了这么多年,还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就像下雪前的天气,凄凉且沉重。
双休日过了之后,程南的遗物已经全被带走了,我环顾教室,似乎还能看到他站在黑板前的桌子上认真画板报的情景,看到夕阳下我们一起坐在教室后面看排练的情景,直到看到他空荡荡的座位,才终于彻底接受了这个事实,他真的永远离开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了。
后来每年的腊八节,我都会想起他,都会想起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亲爱的同学,我相信我的同学们也是如此。即使过了这么多年,他的样貌在记忆力里已经逐渐模糊了,只记得是位白净清秀的男孩,说话温文尔雅,成绩优秀,为人和善,像极了落入人间的天使。
那时候流行玩QQ空间,班长张涛把QQ空间改成了黑灰色系,签名只有一句话:沉痛悼念我的同学,愿你在那边过得好。听老人们说,早逝的孩子是因为上天喜欢他,不忍看他受人间疾苦,便早早地带他回去了。我们愿意相信这种说法,也真心希望他在天上过得好。
长大后,有一次读到日本小说家野坂昭的《萤火虫之墓》中的一句话“珍惜今天,珍惜现在,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心里一瞬间就有了触动,一个鲜活的生命真的会突然逝去,没有征兆,没有预告,就在突然间,什么都没了,什么都留不下。
慢慢经历得多了,才知道生离死别本就是人生常态,我们抓不住任何逝去的东西,留不下任何离开的人,就像风一样,会路过,却不会留下。能做的只有珍惜今天,珍惜现在,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珍惜”二字,大多也就是失去后才能懂得,却也无济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