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晚唐浮生 > 第二十三章 征行

第二十三章 征行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晚唐浮生 !

    一艘型制颇大的游船缓缓驶入了新潭之内。

    新潭是位于紫薇城东南方的一个湖泊。洛水在天津桥一带分成三股,至皇城左掖门南再度汇合,然后向东北流,至惠训坊分出一支流,即漕渠。漕渠有闸门,闸门一开,河水流入新潭之中,再向东行,直通城外。

    新潭对洛阳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但是一个人工湖泊,同时也是巨大的码头。

    大足年间,来往北市的商人多在此停泊,装卸物资,因此商旅繁盛,是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据说巅峰时一天进出上万艘船只。

    “殿下,漕渠东北流至立德坊之南,西溢为潭。长安中,司农卿宗晋卿开以通州租航,四面植柳,蔚为大观。”游船之上,李延龄轻声说道:“新潭北有泄城渠直通含嘉仓城。玄宗朝,洛阳以东租纳,皆存于此。”

    含嘉仓城的规模很大,最多时储粮583万斛有余,几乎占了当时全国官仓粮食储备的一半,可见其重要性。

    而这些来自河南、河北、淮南、江南等地的粮食,就是通过漕渠从城外运进来,至新潭停泊,然后通过泄城渠北上,至含嘉仓城储放。

    如果再加上民间私人存粮,整个洛阳的粮食,足可供百万人吃一年。

    邵树德闻言笑道:“老李最近读了不少书嘛。”

    李延龄亦笑:“我又不能上阵厮杀,便只能替殿下打理这些庶务了。含嘉仓城,修缮进度缓慢,殿下若想大用,还请增拨人手。若能储满数百万斛粮谷,用兵也更为方便。”

    邵树德听了有些感叹。

    任何一个首都,都是消耗大户。

    含嘉仓城全部修缮完毕后,可存六百万斛粮食,单靠河南府一地显然是不成的。

    淄青、郓、兖的粮食通过济水或黄河,运至洛口,然后再通过洛水、漕渠体系运到洛阳城内。

    汴、滑、徐等地的粮食通过汴水航道运往汴口,然后再输进洛阳。

    河北的粮食通过永济渠水系输往洛阳。

    国朝的洛阳,主要是靠河南、河北养着的,胃口十分惊人。

    其实从航运角度而言,汴州似乎更适合作为集散地。艰难以后,洛阳毁于战火,朝廷干脆放弃了洛阳,大力投资汴州,将其打造为航运中心、物流中心,令其一跃而为关东第一大都会。

    汴州的兴盛,已经持续了百余年。邵树德如果放弃洛阳,扩建汴州,并以之为都,从经济角度而言似乎更划算。

    但有些账不是那么算的。与朱全忠鏖战这么多年,在洛阳周边打得有多艰难,自己心里清楚。如果没有兵出襄阳、南阳这一奇招,开辟第二战场的话,朱全忠可没那么容易败亡。

    洛阳是有山河之险的。

    他从来不信什么江山在德不在险的说法。朱全忠用土团乡夫扼守险要地形,持续消耗他的关西精兵,这种交换赚翻了好吗?北宋被人稀里湖涂斩首的教训,自当戒之。

    当然也有人会说,都被人打到洛阳附近了,地形再险要也没用,因为兵已经不行了,多半一哄而散。但能多一分优势,为什么不要?

    再者,他起家自关西,洛阳这个位置,比汴州更适合影响大西北。

    “含嘉仓城不急,现在能储放七八十万斛粮谷,也差不多了。洛阳户口还少,不着急。”邵树德说道:“不过,昨日各地送来了不少俘虏,我拨一部分人手给你。冬日枯水之时,漕渠进一步清淤。”

    漕渠与洛水并行,一路向东出城,然后在偃师县一带汇入洛水。

    漕渠是人工航道,其水源一部分来自被其截断的瀍水,一部分来自泄城渠排出的雨水之类。如果水位过低,新潭那边的水闸还会打开,由洛水为其补水,确保航运畅通。

    “遵命。”李延龄应道。

    其实这事不全归李延龄管,邵树德这话也不是对他说的。秘书监卢嗣业已经在旁起草文件,事情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都水监和工部身上。

    “若发洪水,可有应对之策?”邵树德突然问道。

    开元十四年秋,瀍水暴涨入漕渠,漂没诸州租船数百艘,溺者甚众。

    上阳宫那边,洛水几次发洪水时,也淹过不少地方,为此玄宗不得不加修了堤坝。

    “殿下,城西千金池,上阳宫秋池,紫薇城九洲池或疏浚完毕,或清淤大半,库容大大增加,不碍事。”李延龄说道。

    城西主要是洛水、谷水入城,有着三个湖泊水库,确实可以调整洪峰。

    新潭主要用来调节瀍水及连日暴雨下泄城渠排出的水。

    这些水的最终流向,都是穿城而过,东北向流入洛水。

    “千金池我看过,确实很大,不错。九洲池、秋池有些小了,清淤过后,库容还是不够。明日让都水监赵克裕过来见我,我担心以后雨水少了,漕渠、运渠水浅,影响到航运。”邵树德说道。

    千金池、秋池、九洲池、新潭,总计四个水库,后三个在城内,库容比起千金池还是少了太多。

    其实还有个夏王池(魏王池),但那只是个景点,算不得水库,小了点。

    既然都于洛阳,邵树德就不得不为航运的事情操心。

    气候冷期即将到来,降水减少之后,一旦漕运停摆,便只能走陆路运输,成本激增。根据司农寺报上来的数据,一辆马车,在路况较差的驿道上,只能装载十五斛粮食(约0.8吨),在路况较好的驿道上,可以运输三十余斛粮食。如果是新修的一等国道,那么可以运输四十斛以上。

    但如果走运河,一艘船便可以运一千五百斛粮食,是马车的数十倍乃至百倍,成本还低得多。

    洛阳,承受不了漕运停摆导致的恶性通货膨胀。

    唉,都有把首都搬到海边去的冲动了,反正这个时代的野蛮人也没法从海上进攻。

    “殿下,雨水真的会变少么?国子监遣人监测谷水、瀍水、洛水、尹水河道,雨不曾少下,河水也未变少。”李延龄迟疑了一下,问道。

    “未雨绸缪懂不懂?”邵树德瞪了他一眼,道:“陂池是洛阳的命根子,马虎不得。罢了,明日我让赵克裕去一趟陆浑县,尹水上游再择地修个水库,以备不时之需。漕渠有保障了,还有运渠呢。”

    运渠从洛阳东南角出城,汇入洛水。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航运通道,盖因南市的货物运输全靠这条人工河。尹水在洛阳城东汇入洛水,一旦水位下降,运渠就要受到影响,这也不得不考虑。

    因此,在尹水上游修个水库,似乎很有必要。

    二人交谈之间,游船已驶入新潭。

    ******

    “来了!”船工宋二郎将麻绳扔上岸,王三一把接住,将其捆扎在石柱之上。

    船已经靠泊。岸上的力工一拥而上,卸下一袋袋粮食。

    宋二、王三也是旧识了,多年前曾作为船工被征发,在汝水为梁军运输粮草。

    宋二之子当时还在谢彦章军中,幸好活着回来了,如今是汝州州兵的一员。

    宋二、王三却已到了洛阳。

    作为有技能的船工,他们早早便被河南府征集起来,全力保障洛阳的物资供应,一干就是两年。

    “洛阳的人气越来越旺了。”宋二抬头看了看新潭周围正在大兴土木的坊市,感慨道。

    “你才离去几日,见天感慨。洛阳不还是那个洛阳?”王三嗤笑一声。

    “你不懂。”宋二摇了摇头,道:“这次我去尹阙,发现那边忙得很,百姓几乎都征发起来南下了。”

    “南下何处?”王三问道。

    “大王修建的一等国道知道吧?”宋二下了船,问道。

    “自然知晓。”

    “洛阳、尹阙段通了,尹阙、临汝段通了,就在本月,临汝、梁县段也通了。汝州韩使君调集人手南下,河南府尹阙等县也有人去了,与唐州、邓州那边通力合作,修建郏城至方城的一等国道,共二百余里。”宋二说道:“这路一通,以后咱们可能就要回汝州了。”

    王三张大了嘴巴,欲言又止。

    他不确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回到家乡,好像不错,毕竟家人还在那里。但在洛阳生活,可能也不坏,委实难以抉择。

    “夏王不是修路就是挖河,各地百姓即便不上阵打仗,也得累死在河岸上。原以为主要河南府、汝州百姓累,今看来,唐邓百姓也好不到哪去。”王三都囔了一句。

    “嘿,这才哪到哪?折令公驱使两万淮军降人开挖比水,那才叫一个凶残,每天都有人累死。”宋二冷笑一声,似乎一点不可怜那些淮兵。

    比水即唐河,北通宛叶走廊南端的方城县,南通襄阳。

    南阳、襄阳的物资通过水运聚集到唐州方城县,然后走旱路车运,至汝州郏城县后,再转水运。至临汝县后,再陆路走一段到尹阙县,最后经尹水运至洛阳。

    全程八百多里,七成是水路,三成旱路,将南阳、江汉的物资输往洛阳。

    所以你便可以理解了,邵树德为何对贯通南北的一等国道如此执着。

    太行陉口至孟州的九十五里一等国道早就通车了,河阳南城至洛阳的三十余里今年也通了。

    在南方,洛阳至临汝段经过两年多的修建,今年通了。

    现在重点是打通宛叶走廊这二百里的路程,一旦贯通,洛阳的腹地将大幅度南延。

    邵树德曾经一度起意,试图通过修建船闸的方式,看看有没有“越岭运河”的可能,但最后还是放弃了,不现实。

    后来又尝试导尹入汝工程,即把尹水与汝水贯通起来,也放弃了。

    不过邵树德现在还不死心,这次派赵克裕去陆浑县为水库选址,事情办完之后,他还会顺道考察周边地理,看看有没有办法将尹水、汝水贯通起来。

    将各个水系彻底贯通连接,是他长远规划的一部分。人力不是问题,缺的是技术,比如升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