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so,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 !
金尚久在舟山待的时间长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较李溰更为全面一些。他认为海汉主导的贸易模式带给大明的可不仅仅是部分沿海地区的繁荣,在这个过程中大明地方官府也在不断地遭受着侵蚀,许多掌握实权的大明官员都成了舟山岛的常客。话说回来,如果不是江浙地方官府给予海汉诸多方便,想要在短短一两年时间中经营出这么大的局面,即便是神通广大的海汉也难以实现。
而江浙本来就是大明的富庶地区,这边的官员一般家境都还不错,但依然招架不住海汉的糖衣炮弹。如果是换作了朝鲜,那只怕地方官员会更快地沦陷于海汉的利益攻势之下。金尚久自认心志还算坚定,但与海汉人接触时间长了,也不免从对方手中收受了不少好处,只不过海汉从未要求他作出什么出卖朝鲜的举动,所以他暂时还能心安理得地奉劝李溰不要对海汉的贸易模式抱有太高的期望。
“世子,海汉人不止精于贸易,更善于利用贸易来打通关节收买人心,若是要将此引入我国,须得防着海汉人以此来拉拢我国大臣。”虽然知道这种话或许会让李溰不太开心,但金尚久职责所在,还是要提醒李溰当心海汉的手段。
李溰闻言停笔问道:“照这么说来,我们前日所见到的那些大明武官将领,应该都是从海汉这里得了不少好处,所以才会集体出现在岛上?”
金尚久道:“世子明鉴!这些大明武官大多都在暗中与海汉有贸易往来,不少人还掌控了某些海汉商品在沿海州府的销售权限,每年从中收益颇丰。还有一些野心勃勃之人,试图要将福建许氏的模式复制到江浙,想通过争取海汉的支持来成为一方霸主。”
李溰听了不禁皱起了眉头,他想要达成的目的是让本国的国际贸易能像此地一样繁荣,但的确没有仔细考虑到由此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福建许氏的发迹史,他也曾经借助手头有限的资料研究过,知道这在大明南部独霸一方的军阀是如何借助海汉这个靠山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如果朝鲜今后也出现了类似这样的人物,那对于朝廷的统治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但即便不引入海汉的贸易模式,就能完全断绝这种利益输送吗?李溰觉得那也未必。就他所知的情况,国内朝廷高官与海汉眉来眼去的人可不少,早先可以说是为了请海汉出兵救国,表现得卑微一些也是情有可原,但战后仍有许多人恨不得能贴到海汉人身上,这原因自然就只能是利益作祟了。
朝鲜在战后不但面临着北方交战区的重建工作,同时还有与海汉的诸多大型合作项目,以及一揽子的军援军购计划,这全都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项目,同时也是意味着这些项目中会有大量的油水。而想要从那些与海汉相关的项目中搞到好处,第一要务自然是要与海汉人搞好关系,由此开始心思活动的大有人在。
如果仅仅只是从工程项目中贪些油水,那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李溰还是明白的。但如果有人胆大包天想效仿福建许氏,依附海汉以换得扶持,从而成为一方军阀,那可就不是朝廷所能容忍得了了。
福建许氏如今已经尾大不掉,不再服从大明朝廷的指挥,此事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从其自行出兵朝鲜参战,便可看出许心素已经根本不再将朝廷的想法放在眼里。李溰虽然感激福建许氏出兵,但他可不希望数年后自己的国家也出现这样的状况。
“金参议,那你对这种官员被收买拉拢的状况,可有什么预防的对策?”李溰明白金尚久对海汉的了解要比自己多得多,多听一听对方的意见肯定没有坏处。
金尚久苦笑着应道:“不瞒世子,此事只怕很难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够预防,否则大明岂会坐视海汉崛起?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不与海汉往来,但这当然是无法实现的。”
两国于去年就完成了正式结盟,又怎么可能突然断绝往来。朝鲜境内目前还驻扎有数千海汉部队,以及一大堆等着开工的合作项目,两国之间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金尚久这番谏言如果是被海汉人听到,他这刚提升上来的礼曹参议一职,回头还能不能保住都难说。能对李溰说出这番话来,也算是对国家十分忠心了。
李溰听了之后又陷入了沉默,金尚久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他当然能听出来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真如金尚久所说的那样,本国的一部分官员将不可避免地会被海汉收买拉拢,那么就必须要考虑怎样将本国受到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但这对于掌握的政治外交学识极为有限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既然金尚久给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李溰再追问下去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便打发他先回去休息了。而李溰独自思考了许久,依然不得要领,他考虑了半晌之后,还是没有将这部分写入到接下来准备送回国的书信中去。李溰担心父王知道这种情况之后,对待海汉的态度会因此有所变化,而那样就有可能会招致海汉的不满,对朝鲜今后的发展未必是好事,所将造成的后果甚至可能远比朝廷高官被收买,地方上出几个军阀更为严重。
“还是见的世面不够啊!”
李溰最终为自己的无计可施找到了一个似乎说得过去的理由。的确对于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他来说,在海汉所看到的一切都显得新奇和充满了挑战,他试图从海汉这里获取更多的学识来帮助自己的国家,但现在他发现事情似乎没有预想的那么简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盟友与对手而已。
李溰现在发现自己过去颇为自得的那些辅助父王处理政务的经验,在当下这种局面几乎完全派不上用场,这也让他当下很是有些挫折感。
翌日,石迪文依然是邀请李溰继续去参观交易中心和商业区。李溰对此欣然同意,他知道自己对海汉了解得越多,才越有可能找出一个两国和睦相处的解决方式。而自己对海汉的贸易模式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或许会有办法处理好金尚久所提出的那些隐患。
看得越多,李溰对海汉的生产研发能力就越是佩服,他实在想象不出,海汉人是如何研制出了五花八门如此之多商品,而使用这些东西的海汉人又是在过着怎样的生活方式。但有一点似乎是毫无疑问的,有经济能力用得起这些东西的海汉人,的确当得起富庶二字。
在石迪文陪同参观期间,李溰便正好遇到了一名大明商人来订购昨日他看上的那种一人高的穿衣镜。李溰昨天没好意思追问价格,见有人要买这镜子,便不动声色地凑到近处。石迪文猜到李溰心思,但也没有说破,任由他去偷听报价。
李溰很快转了一圈回来了,虽然脸上表情很平静,但心中对这镜子的高昂价格还是吃了一惊。这一面镜子的价钱足够在朝鲜市面上买下几千斤粮食,如果是要他自己掏钱买这玩意儿,那他大概真的会犹豫很久。不过大明的有钱人似乎的确很多,那个订购镜子的商人根本就没还价,反倒是询问能不能加价提前交货。
李溰不得不暗自感叹一声有钱真好,想想自己身为朝鲜世子,这次出国留学,身边带的银子也不过才几千两而已。而且其中的一半都已经按照金尚久的建议,在舟山这边存入了海汉银行,兑换成海汉国内更方便使用的纸币。当然了,李溰在前往三亚的途中都是由海汉全程负责食宿,再加上有石迪文这样好客的主人,看上什么就送什么,其实也花不了什么钱就是了。
到了中午,依然是由石迪文做东,不过席间他向李溰声明,下午另有公事,就不陪同李溰继续参观了。
李溰早就注意到这上午有好几拨军官来找石迪文请示汇报,当下便好奇地问道:“石大人,在下斗胆问一句,莫不是贵国军队要有所行动?”
“行动?什么行动?”石迪文被这个提问问得有点懵,摇摇头否认道:“我军在浙江沿海近期都没有安排什么大的军事行动,也没有什么对手需要我们采取军事手段。下午是要与前天世子见过的那帮大明武官见面,他们可不是来舟山岛游山玩水的,这两天一直在跟我们讨价还价,准备购买武器装备。目前已经谈得差不多了,下午跟他们见面确定一下交易内容。”
李溰一听是武器交易,顿时便来了兴趣,不过他也知道这种交易比较敏感,石迪文未必愿意让自己知道内情,只好换个方式问道:“请问石大人,一般像这类交易,能否让交易方之外的人旁观?”
石迪文一听他这露骨的问法便知道李溰对这事起了好奇心,当下应道:“考虑客户的利益,原则上我们不会让第三方旁观交易过程……不过嘛,世子是我国请来的贵客,而且贵国与大明之间也没有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我觉得安排世子旁观一下应该不会有大碍。”
李溰闻言大喜,连忙谢过石迪文。
其实海汉向沿海州府这些军头出售武器装备并不是什么秘密,而且石迪文也知道这些军头采购的武器并不完全都是自用,其中也会有一部分要上缴至浙江都指挥使司作统一安排只用。换句话说,这些军头也并不全是都想搞武装割据当地方军阀,他们从舟山买走的武器装备,一部分会进入到大明军方的武器库,极有可能运到北边,分配给镇压农民军或是驻守北部边疆的部队。
也正是因为这样,从舟山出售给大明的武器装备数量颇为可观,甚至还在福建明军的采购量之上。当然了,作为海汉的忠实盟友,许心素能买到的武器型号,可要比舟山这里出售的武器更为先进一些。
大明采取这样曲线救国的方式,主要还是因为海汉有意在明面上控制了对大明官方的武器销售规模,而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大明的武器,要比大明在三亚成批采购的价格高出至少三成到四成,海汉也很乐于使用这样的渠道额外多赚上一笔。
至于为什么价格这么高,原因也很简单,这些武器出售给地方驻军的渠道并不符合大明律法,想当军阀就只能多花钱。而大明兵部想要更多的海汉武器来武装北方的战斗部队,又没有办法通过官方采购渠道得到海汉的供应,那也只能捏着鼻子认购这种高价货了。
不过各个买家具体的成交价格,海汉这边是不会主动公布出来的,毕竟各家与海汉的关系有亲疏之分,采购量也各有不同,价格自然会有差异。而石迪文之所以答应让李溰去旁观,是因为下午的交易内容并不涉及到早就已经谈定付款的价格,仅仅只是交货验收而已,李溰就算去看也只能看个热闹,不会了解到这些武器的真实成交价格。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舟山出售的武器是近期难得一次的现货,所以这些明军将领才会如此积极,全都亲自跑到舟山岛来竞购,唯恐被其他同僚给抢购一空。当然了,由于无需等待交货期,买下之后立刻就能提货运走,这一批武器装备的价格自然也较平时又高出了一些。
李溰当然想不到这武器交易还有如此之多的内情,不过他的目的其实也比较单纯,就算无法了解到海汉向大明出售武器的具体价格,但至少可以看看大明军方购买武器的规模和档次,从侧面推测一下本国与这两国军力上的差距。